台湾青年联合会理事长何溢诚发文写道:“如果大陆想要武统台湾,那么台湾可能见不到解放军的影子,就已经被大陆的火箭军给打的稀巴烂了。” 当何溢诚在社交媒体上发出这段警示时,这位常年穿梭于两岸的台湾青年领袖,用最直白的语言戳破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现代战争已从传统登陆作战,演进为远程精确打击的非接触模式。火箭军的导弹,可能比解放军的脚步更早"抵达"台湾。 火箭军装备的东风系列导弹,如今已形成完整的打击体系。据美国国防部2025年《中国军力报告》披露,解放军部署在东南沿海的短程弹道导弹超过1200枚,其中最新型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其突防能力让现有反导系统难以拦截。 更关键的是打击精度,火箭军某部在一次跨海峡演习中,实现了圆概率误差不超过10米的精度,这意味着可以精准摧毁指挥中心、雷达站等关键节点,而不必大规模破坏民用设施。这种"外科手术式"打击,正是何溢诚所说的"不见影子就打烂"的技术基础。 台湾的防空反导系统存在结构性缺陷。根据台防务部门2024年预算报告,台军现有爱国者-3防空系统仅能覆盖北部重点区域,中南部主要依靠天弓-3系统,整体拦截能力有限。更严峻的是,台军雷达预警时间只有5-7分钟,对于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的导弹来说,这个时间窗口太短。 台军前参谋总长李喜明曾私下坦言,一旦开战,台军重要军事设施在首轮打击中的幸存率不会超过30%。这种实力对比,让何溢诚的警告显得并非危言耸听。 现代战争早已超越传统思维。2024年解放军联合演习中,火箭军与电子战部队、网络战部队的协同成为新亮点。这种"导弹+电磁+网络"的多维打击,可以在物理摧毁前就先瘫痪对方的指挥系统。 美国兰德公司的模拟推演显示,在台海冲突想定中,火箭军可以在首轮打击中摧毁90%的关键目标,而整个过程可能只需要30分钟。这种闪电般的打击速度,正是何溢诚所说的"见不到影子"的现代战争特征。 何溢诚的发言也折射出国际社会的两难。美国虽然承诺协防台湾,但2024年美台商会的一份内部报告指出,美军介入台海冲突的最佳时间窗口是开战后的72小时。而火箭军的打击可能在前30分钟就决定战局走向。 日本防卫研究所专家中谷明也分析,美国更可能采取"延迟介入"策略,即在冲突爆发后先观察局势,而非立即军事介入。这种战略犹豫,可能让台湾独自面对火箭军的首波打击。 何溢诚的警告还隐含着一个更深层的担忧:台湾的基础设施能否承受住打击。台湾的电网系统高度集中,三大超高压变电站承担全岛60%的电力配送。这些关键节点一旦被毁,将导致全岛大范围停电。 同样脆弱的是交通枢纽。台湾高铁全线只有一条主干线,6座关键桥梁若被破坏,将瘫痪南北交通。这些民生关键点的脆弱性,使得火箭军的威慑更具现实压力。 作为深谙两岸关系的青年领袖,何溢诚的发言既是军事预警,也是政治提醒。他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台湾年轻人应该清醒认识到"台独"的代价,避免被极端言论误导。 这种理性声音在台湾内部显得尤为珍贵。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后,岛内政治氛围更趋复杂,何溢诚此时发声,意在提醒各方要正视现实,不要误判形势。 回顾1996年台海危机,当时解放军主要依靠近程导弹进行威慑,技术和数量都有限。而今天,火箭军已经形成完备的打击体系,这种军力增长让威慑更加真实可信。 俄乌冲突的经验也值得借鉴,乌克兰在战争初期遭受的精确打击,展示了现代远程火力的威力。这种现实案例,让何溢诚的警告更具说服力。 何溢诚的发言最终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如何避免最坏情况发生。作为长期推动两岸交流的代表人物,他多次强调和平对话的重要性。火箭军的威慑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为了遏制"台独"势力冒险,为和平统一创造可能。 大陆方面始终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军事建设更多是防御性质。何溢诚的警示,本质上是在提醒台湾社会要珍惜和平机会,不要触碰红线。 何溢诚作为青年代表,其发言也体现着台湾年轻一代的觉醒。越来越多台湾青年认识到,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符合所有人的利益。这种理性认知,是避免冲突的重要基础。 台湾青年联合会近年来推动的一系列两岸交流项目,正是为了增进理解,消除误解。何溢诚此时发声,也是希望青年一代能够客观认识现实,做出明智选择。 何溢诚的发言看似尖锐,实则用心良苦。他不仅是在描述一个军事现实,更是在呼吁理性面对两岸关系。火箭军的威慑能力是客观存在,但大陆方面始终期待和平统一。 真正的智慧在于认清形势,把握机遇。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和平发展才是最终归宿。何溢诚的警示,最终是为了避免悲剧发生,让和平的阳光继续照耀台湾海峡。
一旦开启武统,大陆和台湾谁先垮?柯文哲:大陆恐怕撑不过两周。最近,台湾省那边又热
【1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