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导弹怎么飞,都飞不出陈德明的手心!他被称第二钱学森,美国最怕他,韩国布置再多的萨德,他都不放在眼里![无辜笑]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领导人就高度重视导弹防御技术,1964年毛泽东在会见钱学森时明确指出反导研究“总要搞出来”,从此中国开启了反导技术的探索之路。 陈德明是这条道路上的重要一员,他毕业后毅然选择前往大漠戈壁中的试验基地,投身导弹研究事业。 当时的基地条件十分艰苦,设施简陋,计算机设备极其稀缺,陈德明靠着不懈自学,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 1995年某型导弹试验任务面临挑战,靶场射程不足,试验次数有限,陈德明创新提出通过一次试验获取两组数据的方案,大幅提升了效率。 十年后实弹测试证明他当年的计算准确无误,方案经受住了历史检验。 在一次关键试验中,导弹发生故障,弹头失踪,陈德明带领团队经过七天七夜的建模计算,将落点范围从上百平方公里缩小到十几平方公里。 搜索人员在他标定的区域成功找到了弹头残骸,距离预定位置仅偏差1。3公里。 作为反导试验靶场系统副总设计师,陈德明带领团队突破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他们拟制了上百份试验文书,闯出了一条中国反导靶场建设之路。 在评估某型导弹战斗射表时,陈德明发现特定条件下误差接近上限,他没有简单否定,而是带领团队进行数以千万次的模拟仿真计算,历时两年找到解决方法,加速了新装备列装部队的进程。 为了专心科研,陈德明主动辞去行政职务,他曾婉拒地方高校的高薪邀请,坚定地说:“我的价值在大漠在靶场。” 他26年参与执行数百发导弹武器飞行试验任务,获得20余项各类科技奖项。 2016年中央军委给陈德明记一等功,面对荣誉,他始终保持初心,继续投身下一个攻关课题。 在他看来,“反导技术的研究,永远在路上”。 陈德明的故事是中国军工发展的一个缩影,他和无数科研工作者一起,通过踏实钻研和长期坚守,为增强国防实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默默无闻几十年,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致敬陈老!” “看完泪目了,当年条件那么艰苦,靠一台386电脑就能搞出反导系统,现在想想我们遇到的困难算什么。” “最佩服的是自费买计算机那段,现在哪个科研人员会自己贴钱搞研究?这才是纯粹的科学精神。” “说个冷知识:中段反导比末端拦截难十倍不止,目前全球只有四个国家掌握这项技术。” “2013年那次试验成功的时候我在西北亲眼看到夜空中的异常天象,现在才知道背后有这么感人的故事。” “应该多宣传这样的科学家,而不是整天追星炒网红,这才是年轻人该追的星!” “看着简单的一次计算,背后是数百万数据的分析,军工科研真的需要极致严谨。” “从木匠学徒到导弹专家,这个逆袭故事太励志了,说明只要努力梦想真的能实现。” 如果你有机会对陈德明研究员说一句话,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官方信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官方发布
中国已正式“驳回”美国媒体的“求饶信”:要么不开战,要么,就按你们美国人自己的“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