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吴石将军的二儿子是谁吗?说出来可能有人会混淆,史料里明确记载,随他赴台的幼子叫吴健成,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二儿子”,这孩子的一生,简直是被历史洪流推着走的坎坷长卷。 1950年那个冷得刺骨的冬天,吴石将军为国捐躯时,吴健成才刚满七岁。一个本该在父亲怀里撒娇、缠着母亲讲故事的年纪,却突然被拽进了人生的至暗时刻——他不仅永远失去了父亲,还得跟着母亲在陌生的台湾岛上,顶着“匪属”的帽子艰难求生。 那时候的台湾,对“匪属”的歧视几乎刻进了骨子里。吴健成上学时,书包里总会被同学塞进石子,黑板上时不时出现骂他父亲的粉笔字。他想反驳,可母亲总攥着他的手摇头:“忍一忍,你父亲是在做大事。” 母亲靠给人缝补衣服、帮邻居洗衣做饭挣微薄的生活费,常常熬到后半夜。有次吴健成发烧到39度,母亲没钱买药,只能用湿毛巾一遍遍敷他额头,自己坐在床边默默流泪。他迷迷糊糊中听见母亲小声说:“石哥,咱们的娃太苦了,我对不起你。”这话像针一样扎在他心里,让他从此学会了把委屈咽进肚子里。 好不容易熬到初中毕业,吴健成想考个技术学校学门手艺,可报名表递上去没几天就被退了回来,理由栏里只写着“家庭背景待查”。他揣着报名表在学校门口蹲了一下午,看着其他同学拿着录取通知书欢呼,拳头攥得指甲都嵌进了肉里——他明明比谁都努力,却连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都得不到。 后来还是一位曾受吴石将军帮助的老部下,偷偷托关系给吴健成找了个汽车修理厂的学徒活。师傅知道他的身世,没多说什么,只是教他修发动机时格外用心:“手艺是自己的,别人拿不走,好好学,总有出头的一天。”吴健成记着这话,每天天不亮就到厂里擦设备、递工具,晚上抱着维修手册看到深夜,手上的伤口好了又裂,裂了又好,没喊过一句疼。 三十多岁时,吴健成终于凭着一手好技术开了家小修理厂。生意刚有起色,就有人上门找茬,说他一个“匪属”不配当老板。他没跟人吵,只是指着墙上的营业执照说:“我凭手艺吃饭,没偷没抢,这店我开得踏实。”那些人见他硬气,又实在挑不出毛病,只能悻悻离开。 日子慢慢好起来后,吴健成最惦记的就是回大陆看看。可那个年代,两岸往来比登天还难。他只能托去香港的朋友帮忙打听大陆亲人的消息,每次收到回信,都要对着信纸看半天,尤其是看到“家里一切安好,盼你早日归来”这句话时,总会红了眼眶。 直到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吴健成第一时间办了手续。当他踩着故土,看到满头白发的哥哥时,积压了几十年的情绪终于绷不住了——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对着大陆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爸,我回家了,我带着您的心愿回来了。” 后来有人问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是什么。他没说自己的修理厂开得多成功,也没说孩子多有出息,只是笑着说:“我没给我爸丢脸,我守住了他的骨气,也等到了两岸相通的这一天。” 吴健成的一生,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传奇,却藏着一代两岸骨肉的共同伤痛与期盼。他顶着歧视长大,靠着韧性活下来,最后用一辈子的等待,圆了回家的梦。这种在苦难里不低头、在等待中不放弃的劲儿,不正是我们该记住的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别再以讹传讹了!吴石将军的党籍,藏在“虎穴忠魂”里随着《沉默的荣耀》持续热
【2评论】【15点赞】
用户16xxx81
希望小编对中华民族的英雄保持一点尊重,不要为自流量胡编历史。
用户15xxx84
这种谣也能造,不说留学美国,把母亲姐姐都接去美国定居了吗
空间
胡编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