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颖甫指出,小建中汤若去掉它,就如桂枝汤不用桂枝,神不在了!小建中汤,是张仲景《

飞翔说健康 2025-10-12 22:02:06

曹颖甫指出,小建中汤若去掉它,就如桂枝汤不用桂枝,神不在了!

小建中汤,是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典名方,而曹颖甫医案对其临证应用,提供了特别生动的说明。这个方子看似平常,却能在调和肝脾、温中止痛上发挥奇效。

古人常说“虚则补其中,寒则温其里”,小建中汤正是抓住了“中虚”“寒痛”两个关键,一补一温,使人体的阴阳得以重新平衡。曹颖甫在医案中对“寒气下迫腹痛”的辨证用药尤为精妙,其观点至今仍值得深思。

小建中汤的配方十分讲究:桂枝、大枣、生姜、甘草、芍药,加上最特别的——饴糖。芍药能柔肝止痛,桂枝能温经散寒,姜枣调中和胃,甘草缓急调和,而饴糖则补虚润中,使方中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曹颖甫特别强调,饴糖不可省略,它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补中助力,确保药力运行圆满。

曹颖甫医案记载,有一位病人腹中疼痛,喜欢按压,疼痛时还会感觉一股寒气自上而下袭来。脉象虚弦,略见恶寒。曹颖甫指出,这是“肝乘脾”,即肝气太强、脾阳受抑,寒从内生。此证用小建中汤,寒气得温,脾气复振,腹痛自然减轻。曹颖甫强调,他用本方治“寒气下迫腹痛”,兼顾腹痛,其效如神,体现了小建中汤标本兼顾的妙处。

为何小建中汤能治这种“寒气下迫”的病?

曹颖甫解释,关键在芍药活血、缓急的作用。人体下半身静脉血要靠上升回心,若中气虚弱、阳气不达,血行迟滞,气机紊乱,甚至出现血脉逆乱、气机下陷,腹痛便随之而起。重用芍药,可以帮助静脉血顺畅回流,调和阴阳;桂枝温通经脉,饴糖补益中气,方能标本兼治。这是曹颖甫对药理的深刻理解,也是他医案中的重要经验总结。

曹颖甫医案中还有一个生动例子。

清代吴凝轩患腹痛多年,久治不愈,自检方书,得小建中汤。他用白芍、桂枝,却未用饴糖。服药后腹痛消失,但反而感觉腹中空洞,好像缺了什么。曹颖甫分析,这是中气虚补不足、阴阳未调的表现。

饴糖未用,虽静脉血回流顺畅,动脉血未能调配平衡,所以腹痛虽去,却感“虚空”。此案充分体现了曹颖甫对小建中汤“温中而补虚”的独到理解。

遗憾的是,近现代医者在用小建中汤时,往往省略饴糖。曹颖甫曾指出,这种做法失却了仲景原意。饴糖虽甜,却非仅为调味,而是补中、缓急、助药力的关键。若去掉它,就如桂枝汤不用桂枝,看似形似,神则不在。曹颖甫的观点提醒人们,临证用药不仅要重方名,更要明方意。

小建中汤的妙处,还在于调和情志。曹颖甫强调,肝气乘脾,多与情志有关,忧思、焦虑、压抑皆可导致脾气虚弱、肝气郁结。小建中汤柔肝健脾,使人身心皆舒。古籍记载它可治“虚劳、里急、悸、腹痛、四肢酸痛、咽干口燥”,曹颖甫认为,本质是通过调中气、复阴阳,让人体气血通畅、脏腑协调。

总之,曹颖甫医案强调,小建中汤不是单纯止痛的药,而是一剂温中补虚、调和肝脾的良方。桂枝温通、芍药养阴、饴糖补虚、姜枣调中,寒者得温,虚者得补,气血运行顺畅,腹痛自然消除。小建中汤的精髓,在于“建中”,即扶正安中、调和阴阳。理解曹颖甫的医案与观点,才能真正体会仲景用药的智慧,以及中医“以和为贵”的精髓。

0 阅读:76

评论列表

石头

石头

3
2025-10-13 06:12

小建中汤让我对中医从相信到顶礼膜拜。我左下腹痛了好几年不见好,开始是吃西药,后来没办法改吃中药,参苓白术丸,归脾丸,健脾胃,等等,吃了也有一点作用,但始终腹部不舒服,后来看见小建中汤,我就试着吃,一剂药下去腹痛就基本消失了,后来连服20剂,现在腹痛基本消除。我血糖有点高,拿掉饴糖我也试过,好像就没什么效果。这个古方要是能找到其它药代替饴糖,能惠及更多的患者。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