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人特有的“突变基因”,你知道多少? 约90%的汉族人携带ABCC11基因的特定突变,这种基因会让人体味低,同时耳垢呈干燥片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很多人没意识到,自己身上藏着个“清爽密码”——ABCC11基因的特定突变。约90%的汉族人都携带这种突变,它不仅让体味变轻,还悄悄改变了耳垢的形态。 这个基因藏在人类第16号染色体上,原本是大汗腺的“指挥官”。几万年前,东亚祖先的ABCC11基因发生了关键突变,第538位碱基从G变成了A,相当于给大汗腺装了个“节流阀”。 突变后的基因会让大汗腺分泌显著减弱,那些能被细菌分解成异味的蛋白质和脂肪酸大大减少。没有了“原材料”,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再活跃,也造不出刺鼻的味道。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汉族人狐臭发生率特别低,通常只有3%-10%。而在欧洲、非洲人群中,这种突变不到20%,狐臭发生率反而高达80%-90%。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基因自带“可视化标签”——干性耳垢。携带突变的人,耳垢多是干燥的碎屑状;没突变的人,耳垢则是粘稠的湿性状态。 浙江大学的研究早就证实,ABCC11基因的这个突变位点,和腋臭、耳垢类型直接相关。携带未突变基因的人,不仅更可能是油耳朵,狐臭风险也会飙升80多倍。 这可不是个“无用突变”,而是祖先适应环境的智慧。科学家推测,两万到四万年前,东北亚气候寒冷,减少大汗腺分泌能降低细菌滋生风险,还能节省清洁能量。 更妙的是,我们还有“配套进化”。东亚人高频携带的EDAR基因突变,会增加小汗腺密度,帮我们高效散热,刚好弥补了大汗腺减弱的不足。 这种基因优势还悄悄影响着皮肤菌群。携带突变的人腋下,产强异味的棒状杆菌更少,取而代之的是气味中性的葡萄球菌,进一步稳住了“清爽人设”。 当然,这不是说汉族人就完全没有体味。饮食、卫生习惯等环境因素也会有影响,但基因确实打下了先天基础。 从油耳朵到干耳朵,从浓烈体味到清淡气息,这个小小的基因突变,藏着汉族人适应环境的进化密码。下次摸出干性耳垢时,不妨想想,这可是祖先传下来的“清爽遗产”。
汉族人特有的“突变基因”,你知道多少? 约90%的汉族人携带ABCC11基因的
颜冬白云
2025-10-13 00:11:20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