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向美国的那一剑,中国已在暗中磨了十年,经济战的“东风”已经亮剑 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将自身塑造为“贸易战受害者”,反复质疑中国政策的“突然性”与“敌意”。这种叙事忽略了关键前提,中美经贸对抗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美方手中。从特朗普首个任期主动发起关税战,到第二任期将对华关税推高至55%的畸高水平,再到针对中国船舶停靠的特殊征税,美方持续突破经贸博弈的常规边界。 中国的稀土管制并非“偷袭”,而是长期战略准备后的回应。过去近十年间,中国通过多维度布局降低对美依赖,贸易端扩大内需与多元出口渠道,金融端将美债持有量从两万多亿美元降至7000亿美元左右,货币端推动石油、矿产等交易的人民币结算,科技端则以举国之力突破芯片与光刻机技术壁垒。这些动作共同构建了反制的基础条件。 中美博弈的关键差异在于“软肋”的不对称性。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远超中国曾对美国芯片的依赖。稀土作为新能源、高端制造的核心原材料,其供应链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美国产业竞争力。而中国在完成自身“阿喀琉斯之踵”的修补后,终于找到美方产业链的核心痛点。 特朗普政府的应对仍局限于关税工具,这暴露了其政策储备的匮乏。今年4月加征155%关税引发美股、美元、美债“三杀”的教训已证明,关税手段对美国经济的反噬效应显著。当前美股再度出现大幅下跌,预示着新一轮关税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市场动荡,迫使美方重新评估对抗策略。 特朗普政府面临的内外压力正持续升级。国内层面,两党矛盾激化至“接近内战边缘”,经济衰退苗头显现,失业率与通胀问题叠加。国际层面,其对盟友加征关税、在俄乌与中东问题上的政策,导致美国二战后构建的盟友体系濒临崩溃。明年国会中期选举临近,中国拒绝采购美国大豆引发的农民群体不满,进一步削弱特朗普的选民基础。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出手的“东风”。从战略逻辑看,中国此次稀土管制并非短期施压,而是旨在系统性重塑中美经贸关系规则,要求美方取消不合理关税、芯片禁令等长期限制性措施。
果然如中国所料:特朗普要弃车保帅了,美专家称“中国准备50年”近几天的事实告
【144评论】【2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