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一早,半导体圈炸开了锅——中国科技巨头闻泰科技发布公告,其全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被荷兰政府“下了狠手”:资产冻结、股权托管、CEO职务暂停,一套组合拳下来,中方管理层直接被踢出决策圈。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不仅让闻泰科技市值蒸发超百亿,更让全球半导体产业嗅到了一股刺鼻的“政治火药味”。 资产冻结背后:一场精心策划的“夺权戏码” 事件的核心,是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名,对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下达了为期一年的资产冻结令。从德国汉堡的晶圆厂到中国东莞的封测线,从知识产权到人员调动,安世的一切资源被“锁死”。更离谱的是,荷兰企业法庭在未开庭的情况下,直接暂停了中方委派的CEO张学政的职务,还将99%的股权交由独立第三方托管——名义上是“管理权”,实则是“夺权”。 这场“闪电战”的导火索,是安世半导体3名外籍高管(荷兰籍首席法务官、德国籍CFO及COO)的联合逼宫。他们以“合规审查”为由,向法庭提交紧急请求,而法庭的裁决与荷兰政府指令几乎同步,显露出本土利益集团与行政力量的深度勾结。一位半导体行业分析师直言:“这哪是法律纠纷?分明是借政治之手,抢夺中资企业的战略资产!” 商业逻辑崩塌:当“技术主权”撞上“资本归属” 安世半导体是谁?这家原飞利浦半导体部门、拥有60年技术积淀的IDM巨头,年营收147亿,客户覆盖博世、华为等2.5万家企业,车规级芯片全球市占率超14%。2019年被闻泰科技全资收购后,中方不仅投入340亿完成并购,更通过导入华为、小米等中国客户,将其消费电子营收占比从42%提升至60%,推动业绩三年翻番。 但荷兰的焦虑也在此:安世的技术太关键,中资的渗透太深入。2024年,美国将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要求其持股50%以上的子公司受出口管制;荷兰随即跟进,以“防范技术用于军事”为由,冻结资产、限制股权变动。本质是,欧洲不愿看到中资通过资本运作掌控半导体核心环节,更害怕技术外流削弱自身产业地位。 “这哪是保护国家安全?分明是保护本土利益集团的垄断地位!”网友“芯片观察员”的评论引来上万点赞。的确,安世半导体每年为荷兰贡献1.3亿欧元税收,近五年研发投入从1.12亿欧元增至2.84亿欧元,技术专利超1.5万项——这样的“金疙瘩”,荷兰既想吸金,又怕失控,最终选择用行政手段强行“截胡”。 中资出海警钟:全球化不是“单向通行证” 闻泰科技的遭遇,绝非孤例。2022年,英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强制安世半导体剥离英国晶圆厂NWF;2023年,意大利用“黄金权力法案”剥夺中化集团对倍耐力的控制权……欧洲对中资高科技企业的“围猎”,正从个案走向系统性打压。 “我们花真金白银买技术、建产能,结果被政治一纸文件夺走?”一位投资人的质问,道出了无数中企的心酸。更讽刺的是,荷兰政府一边高喊“市场经济”,一边用行政手段干预商业决策;外籍高管一边拿着中方薪水,一边联合政府夺权——这种“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做派,彻底撕破了“公平竞争”的伪装。 但愤怒之余,更需清醒: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高度敏感的今天,技术主权与资本归属的博弈已白热化。中企出海,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法律账。正如闻泰科技在声明中所言:“一个碎片化、政治化的全球供应链,最终将损害所有参与者的利益。” 写在最后:你的态度,决定未来的游戏规则 这场风波,暴露的不仅是中企海外并购的风险,更是全球产业格局的重构。当技术成为地缘政治的筹码,当商业逻辑被政治逻辑绑架,我们该如何守护自己的权益?是忍气吞声,还是奋起反击?是单打独斗,还是抱团取暖? 此刻,你想对荷兰政府的“双标行为”说什么?你认为中企该如何应对类似的“政治狙击”?评论区留下你的声音——因为,每一个观点,都在为未来的游戏规则投票。 来源:头条热搜
10月13日一早,半导体圈炸开了锅——中国科技巨头闻泰科技发布公告,其全资控股的
自由芒果
2025-10-13 17:37:16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