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元祐初年,一个名唤“罗淳一”的太监,撬开了道教圣人陶弘景的墓葬!已经埋葬40

蕊蕊聊过去 2025-10-13 18:49:45

宋代元祐初年,一个名唤“罗淳一”的太监,撬开了道教圣人陶弘景的墓葬!已经埋葬400多年的古墓中,罗淳一看到了“毛骨悚然”的一幕…… 北宋那年秋风起,茅山脚下夜色浓,一个宫里伺候人的罗淳一,带着几件家伙事儿,摸黑去了道教祖师爷陶弘景的旧坟。五百多年前的墓,封得严实,他一撬开,里面空荡荡的棺材吊在铁链上,尸骨没了影儿。这事儿听着就渗人,是真升仙了,还是藏着啥猫腻?   北宋元祐元年是哲宗小皇帝刚亲政,高太后和司马光他们忙着变法,宫里头风气紧巴巴的。罗淳一这人,本是中贵人,平日里在御书房外头转悠,递递文件,传传口信。可他闲下来就爱琢磨道教那些长生不老的玩意儿。陶弘景,南朝梁朝的大家,生在456年,死在536年,早年当过官,后来一头扎进茅山,创了上清派,写书炼丹,教人养生。民间传他羽化登仙,墓里头准有宝贝丹方啥的。罗淳一听多了这些,认定了陶弘景的坟能给他指条明路。 茅山那地方,山势弯弯曲曲,像个大写的己字,离南京不远。陶弘景的墓葬在雷平山西南的谷地里,埋了五百五十来年。罗淳一这趟去,本想挖出秘籍,学着升仙。结果一开墓室,正中白玉石床空着,四根粗铁链从墙上龛里拉出来,吊着一口黑漆棺材,离地半米高。棺里头就三样东西:把剑、个盂、面镜,陶弘景的尸身早没了踪影。四壁上刻着“修上清之三真,憩灵岳以委迹,游太空以栖神”的字,透着股子道家味儿。这场景搁谁都得愣神,罗淳一一看,脊背发凉。   这故事后来进了《茅山志》,成了道教一桩旧闻。搁在当下说,铁链悬棺听着像鬼故事,可它真不是瞎编。五百多年后,2005年10月,南京江宁区韩府山东坡上,高校盖宿舍时挖出一座青砖墓。墓长七米多,封门墙、甬道、前室、后室一应俱全。里面穷酸得很,就个陶缸、个陶瓶、三十一枚铜钱,没金银珠宝。考古队进后室一看,砖棺床空了,散着漆皮和棺钉,四壁龛里有四条铁链,两两对称,吊棺的痕迹明摆着。 墓志一扒拉出来,盖子上阴刻“大明故都知监太监杨公墓志”。墓主是明永乐皇帝身边的杨庆,这人跟郑和一个辈分,早年云南人,被俘进宫阉了,伺候燕王朱棣。杨庆办事牢靠,可能还帮郑和船队管后勤,扬我国威。永乐末年,他养子卷进赵王谋反案,斩了首,杨庆自己却没事人似的,靠的就是皇帝信任。晚年他信道教,选这悬棺法子下葬,图个超脱。 再往前推,1976年河北保定一带,也刨出座明墓,墓主牛玉,明两京司礼太监,棺椁照样铁链吊着。牛玉这人,掌管内廷机密,权柄不小,可一样迷道教。这些事儿凑一块儿,就看出门道了。铁链悬棺多半跟宦官这拨人有关,他们从小离家,侍君王,没后嗣,尘世里头空落落的,就盼着道家那套升仙解脱。   搁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道教是自家根儿,讲养生、讲和谐,跟儒佛一家亲。陶弘景编的《本草经集注》,到现在还管用,影响中医深着呢。罗淳一挖墓那事儿,虽说有点儿出格,可也反映了古人追仙的劲头。现代考古一挖,科学眼光一瞧,就知道这悬棺不是啥妖邪玩意儿,而是道教葬制的遗风。 这不光是老黄历,还连着当下。我们国家这些年,文物保护搞得红火,南京那墓一出土,就进博物馆了。道教文化在茅山、龙虎山这些地方,活下来,游客来瞧,年轻人学养生。共产党领导下,文化自信足了,传承这些老物件儿,就是在讲中国故事。铁链悬棺听着玄,可它提醒我们,古人精神世界多丰富,放在今天,也能从中找点启发。    

0 阅读:53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