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毛主席的伟大,人们总说“他改变了中国”,可到底是什么让他成为跨越时代的领袖?

璐璐评历史 2025-10-13 21:44:51

提起毛主席的伟大,人们总说“他改变了中国”,可到底是什么让他成为跨越时代的领袖?1981年,陈云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的发言,给出了最动人心的答案。 他说毛主席是“从农民中成长起来的伟大领袖,永远属于人民”,还连用三个“骄傲”定义他的分量,更点出其“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每一句话都戳中了中国人心里对伟人的敬意。 作为和毛主席并肩奋斗几十年的老革命家,陈云的评价从不是空泛的赞美,而是藏在一个个真实历史瞬间里的观察。他说毛主席“从农民中成长”,这背后是青年毛泽东背着行囊走遍湖南农村的故事。 1927年,毛主席用32天步行700多里,走访湘潭、湘乡等五县,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连农民最关心的“分田地”、“减租子”都记在本子上。 后来红军在井冈山搞土地革命,正是因为懂农民的苦,才让“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传遍苏区,无数农民扛起锄头跟着红军走。这就是陈云说的“永远属于人民”,因为毛主席的根,始终扎在老百姓中间。 陈云提到的“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在长征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1935年遵义会议后,红军面临着“往哪走”的生死抉择:往四川走,会遭遇国民党重兵围剿;往云南走,山路崎岖补给困难。 毛主席力主“四渡赤水”,看似绕圈,实则把敌军耍得团团转,最终跳出包围圈。当时不少人不理解,连有的将领都质疑“这样走太折腾”,可后来才明白,这步“险棋”恰恰避开了所有死路。 陈云作为亲历者,曾在回忆录里写:“那会儿才知道,毛主席看问题比我们远不止一步,他看到的是整个革命的出路。” 而“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更是刻在毛主席骨子里的特质。抗战最艰难的1941年,延安遭遇大旱,粮食短缺,日军还在封锁根据地,有人悲观地说“革命撑不下去了”。 毛主席却带头在杨家岭的山沟里开荒种地,还写下《论持久战》,告诉大家“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他和战士们一起吃小米饭、穿补丁衣,连油灯都要省着用,可每次作报告时,眼神里的光总能让人心安。陈云后来回忆:“那会儿看到毛主席在油灯下写文章,就觉得再难的坎也能过去。他的信念,能感染所有人。” 至于“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重庆谈判就是最好的例子。1945年,毛主席明知蒋介石没诚意,还是冒着生命危险飞赴重庆,一边和国民党谈判,一边发动群众揭露其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谈判桌上,他不卑不亢,既坚持“和平建国”的原则,又在具体问题上灵活周旋;谈判桌下,解放区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让蒋介石不得不签下《双十协定》。 陈云评价这事儿时说:“毛主席把‘谈’和‘斗’结合得太妙了,既争取了和平的机会,又没让群众失望,这就是高超的领导才能。” 陈云最后说毛主席“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话在国际上早已得到印证。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让广大发展中国家找到了团结的方向;他的著作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亚非拉地区影响深远,连南非前总统曼德拉都曾说“毛主席的思想给了我们反抗种族隔离的勇气”。 这不是偶然,因为毛主席的革命,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更是为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的榜样。他的伟大,早已超越国界。 如今再读陈云同志的评价,才明白这些话不是简单的总结,而是一代代人对伟人的共识:毛主席的伟大,从不是因为他站在高处,而是因为他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他的远见、信念和智慧,也不是书本里的理论,而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从战火里炼出来的真理。就像陈云说的,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这份骄傲,会永远刻在中国人的心里! 参考文献 1. 《陈云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传(1893-1949)[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陈云传[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 《毛泽东年谱(1893-1949)》[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0 阅读:33

猜你喜欢

璐璐评历史

璐璐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