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翘散:治风热感冒的“救命方”,老中医手把手教你用
银翘散:治风热感冒的“救命方”,老中医手把手教你用
说起治风热感冒的方子,《温病条辨》里的银翘散,那可是顶顶好用的“老宝贝”。别瞧它药味不复杂,可对付春夏秋三季的风热邪毒,比啥都管用。今天就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说说这方子咋配、咋煮、咋加减,照着用,少遭罪!
一、原方咋配?分量得拿捏准
咱先把方子的“家底”亮出来,过去老中医开方用“钱”“两”,咱换算成现在常用的克数,好记又好抓药:
- 连翘30克、金银花30克(这俩是“主力军”,专清上焦肺热,解风热毒)
- 苦桔梗18克(像“清道夫”,把咽喉里的痰浊往下顺,嗓子疼全靠它)
- 薄荷18克、淡豆豉15克、荆芥穗12克(这仨是“轻骑兵”,味轻气香,能把体表的风热往外散,还不伤人)
- 牛蒡子18克(专攻咽喉肿痛,比薄荷更能“磨”掉嗓子里的火气)
- 淡竹叶12克(把肺热往小便里引,清热又不伤津液)
- 生甘草15克(调和所有药味,还能护着脾胃,别让凉药伤了胃口)
抓回来的药,先捣成粗末(不用太细,太细反而熬不出香气),装在纱布袋里存好,用的时候取18克(就是老话说的“六钱”),这是一次的量。
二、煮药有讲究:“香气大出就关火”,别煮糊了药效
很多人煮中药喜欢久熬,这方子可千万不能!风热邪在肺里,肺喜“轻清”,药熬太久就变“厚重”了,全跑到中焦脾胃去了,肺里的病还没治,先把肚子喝不舒服了。
正确煮法就3步:
1. 找一把新鲜的苇根(就是芦苇的根,没有新鲜的用干苇根也成),切几段煮水,这是“药引”,能帮着方子往肺里走,还能补津液。
2. 把18克银翘散粗末倒进苇根汤里,大火烧开。
3. 一看见锅里飘出浓浓的药香(闻着清凉提神,不是焦糊味),马上关火!总共煮不到5分钟,宁短勿长,这叫“取其轻清之气,散肺中之邪”。
三、啥时候喝?病重喝勤点,病轻慢着来
喝药的频率,得看病情轻重,不能一刀切:
- 病重的(发高烧、嗓子疼得咽不下饭、浑身疼没力气):大概2小时喝一次,白天喝3次,晚上再补1次,让药劲连着,别给病毒喘气的机会。
- 病轻的(有点低烧、嗓子干痒、稍微咳嗽):3小时喝一次,白天2次,晚上1次,慢慢调理,别猛药伤了身子。
- 要是喝了两三次还没好转,别停,接着喝!很多人喝一次没效果就换方子,反而把病拖重了——风热邪跑得慢,得给药点时间把它赶出去。要是拖着不治,过几天准往下走,变成咳嗽痰多、肚子胀,那时候就不是光治肺的事了。
四、加减有门道:对症改一改,啥症状都能治
感冒不是一个样,有人嗓子疼,有人咳嗽,有人还流鼻血,这时候就得给方子“添料减料”,照着下面改,比原方还好用:
- 胸口发闷、老觉得堵得慌:加藿香9克、郁金9克。这俩能打通胸口的“气”,还能护着心口窝(老中医叫“膻中”),不让湿邪堵在里面。
- 口干舌燥、老想喝水:加天花粉(就是栝楼根)。这药能“生津止渴”,比喝多少水都管用,还能清里热。
- 嗓子肿得像塞了东西、脖子也肿:加马勃6克、元参15克。马勃是治咽喉肿痛的“特效药”,元参能滋阴降火,俩药一起上,再疼的嗓子也能缓解。
- 流鼻血(风热逼得血往上跑):赶紧把荆芥穗、淡豆豉去掉(这俩有点温,怕加重出血),加白茅根9克、侧柏炭9克、栀子炭9克。这仨能止血还不淤堵,鼻血很快就能止住。
- 老咳嗽、痰少又干:加杏仁9克(去皮尖)。杏仁能“降肺气”,肺气得降,咳嗽自然就轻了。
- 感冒两三天、还在咳嗽,但觉得热往骨子里钻(热要入里了):加细生地15克、麦冬15克。这俩是“滋阴药”,能保住身体里的津液,不让热邪把津液烧干。
- 要是还不好,或者小便又黄又少(热堵在下焦了):加知母9克、黄芩9克、栀子9克。这仨是苦寒药,能狠狠清里热,再配上生地、麦冬的甘寒,一边清热一边补阴,就算热邪再顽固,也能给它化掉。
这银翘散看着简单,实则藏着老中医的智慧——治上焦的病,就得用“轻清之药”,像一阵清风似的,把肺里的风热吹走,还不伤人。咱老百姓用方子,记住“辨证”俩字,别风寒感冒(怕冷、流清鼻涕)也用它,用错了反而耽误事。照着上面的方法用,风热感冒很快就能好,少跑医院少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