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伪军都不会有什么战斗力,因为一旦主人撤出,他们就失去了一切支持。据报道,哈马

士气沉沉 2025-10-14 09:52:49

一切伪军都不会有什么战斗力,因为一旦主人撤出,他们就失去了一切支持。据报道,哈马斯部队刚刚成功夺取加沙城南部受以色列支持的达格马什民兵广场的控制权。以色列退役的国防部前高官称,这是巴勒斯坦人的事,与以色列没有什么关系。 新闻将残酷的事实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主人的眼中,伪军其实是廉价的一次性消耗品,甚至是没有价值。不要觉得以色列很残忍,看看美军撤出越南、阿富汗时就知道,美国也同样一个德性。而一个人当成为伪军时,就要有觉悟被主人抛弃,并被同胞清算。 这种力量的脆弱性,根植于其合法性的缺失。一个真正有战斗力的武装,其凝聚力往往来自于共同的信仰、民族情感或是保卫家园的切肤之痛。 而“伪军”的构成逻辑却截然不同,他们更像是一份雇佣合同,甲方是“主人”,乙方是本地武装,合同内容是维护甲方的利益。他们的忠诚不是对脚下这片土地,而是对远方的金主和武器提供者。 因此,当以色列前官员说“这是巴勒斯坦人的事”时,他无意中承认了一个事实:达格马什民兵从来就不是以色列真正“自己人”,他们只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为完成特定任务而被启用的工具。工具用完了,或者不好用了,自然就会被丢进工具箱,甚至被直接丢弃。 历史的回音壁上,这样的故事从未停止过播放。人们记忆犹新的,是美军撤出西贡时,那一张张挤在直升机顶棚上绝望的脸。 南越政权和它的军队,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接受了美国海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看似兵强马壮。 但当美国的战略天平发生倾斜,决定抽身离去时,这座用美元和武器堆砌的大厦便轰然倒塌,其速度之快,让全世界都为之错愕。 同样的剧本,在几十年后的喀布尔机场再次上演。阿富汗政府军拥有着远超塔利班的装备和受过美军训练的士兵,却在美军宣布撤离后,兵败如山倒,几乎没做任何有效的抵抗。 这些士兵并非不懂得如何使用武器,但他们内心深处明白,他们为之战斗的那个“国家”,其心脏一直跳动在华盛顿的脉搏里。当心跳停止,一切都结束了。 这种被抛弃的命运,甚至不是某个国家的“专利”。翻开法国殖民史的册页,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的“哈基斯”民兵群体,其结局更是令人唏嘘。 他们是阿尔及利亚本地人,却选择为法国殖民者作战,对抗自己同胞的独立运动。当战争结束,法国签署《埃维昂协议》撤军时,这些曾为法国流血的“哈基斯”却被无情地抛弃了。 法国政府没有为他们提供有效的保护,导致他们中的数万人在战后的报复性屠杀中丧生,幸存者也大多在贫瘠的难民营中度过余生。在他们曾经的“主人”眼中,他们的牺牲和忠诚,在和平协议的条款面前,变得一文不值。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选择成为“伪军”,其背后的动机往往复杂难言。或许是出于对现有秩序的恐惧,或许是嗅到了权力更迭中的投机机会,又或许是真心认同了“主人”所描绘的蓝图。 但无论初衷如何,他们都踏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钢丝。在同胞眼中,他们是背叛者;在主人眼中,他们是不可靠的异类。 他们永远活在一种撕裂的身份认同里,既无法真正融入主人的世界,也早已被自己的同胞所放逐。这种处境,注定了他们一旦失去靠山,将面临被双重清算的悲惨结局。 从加沙的广场到西贡的屋顶,从喀布尔的跑道到阿尔及尔的村庄,场景变换,但内核的逻辑却惊人地一致。 这揭示了一个冰冷的现实:在国际关系的棋盘上,任何将自身命运完全寄托于外部力量的行为,都无异于一场高风险的赌博。 而赌桌的庄家,永远只关心自己的输赢,棋子的死活,往往不在考量范围之内。这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似乎总是以悲剧收场。 那么,当一个民族或个体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时,究竟该如何在寻求外援与保持独立之间找到那条微妙的平衡线?这或许是每一个身处复杂地缘政治环境中的人,都不得不思考的沉重问题。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0 阅读:206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