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刚冻结安世30家子公司资产、把股权托管给第三方,咱们就出手出口管制,断了它中国产线的出货路,安世立马急着求豁免。 . 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发布新规,明确将实体清单制裁范围穿透至被制裁企业持股50%以上的子公司。 作为闻泰科技全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自动被纳入限制清单。而就在新规发布的次日,荷兰经济事务部便以“紧急命令”冻结安世全球运营,时间节点之精准令人浮想联翩。 据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披露的法庭文件显示,今年6月美国官员曾向荷兰施压,直言若安世半导体希望从实体清单中豁免,必须更换中国籍CEO。 这种“交易式”条件暴露出美国试图通过规则穿透,将地缘政治博弈延伸至企业治理层的野心。而荷兰政府虽否认受美方指使,但其行动轨迹与美国制裁节奏高度重合。 9月30日冻结资产,10月1日法庭紧急暂停中方管理层职务,10月4日中国商务部随即出台出口管制措施,形成一场跨国政策“对攻战”。 荷兰此次干预的核心矛盾,直指半导体技术控制权。安世半导体前身是飞利浦半导体标准产品事业部,拥有60余年技术积淀,其车规级功率器件占据全球12%市场份额,是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的核心供应商。 2018年闻泰科技以330亿元完成收购后,通过研发投入将毛利率从25%提升至42%,2024年净利润达22.97亿元,彻底扭转了该部门被恩智浦剥离时的亏损局面。 但这种“中国式盘活”反而成为荷兰的隐忧。法庭文件显示,荷兰方面担忧安世将研发重心向中国转移,导致欧洲“产业空心化”。更现实的算计在于,安世半导体在荷兰奈梅亨的工厂贡献着每年1.3亿欧元企业所得税,雇佣数千名技术工人。 当中国资本将这家“弃子”变成“现金牛”后,荷兰试图通过托管夺回对核心资源的掌控,本质是对技术溢出效应的防御性反应。 面对荷兰的“突袭”,中国商务部在10月4日打出一张关键牌——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工厂出口特定成品部件与子组件。 这项管制直接卡住安世全球供应链的咽喉:其在中国无锡、东莞的工厂生产着全球60%的功率器件,这些产品经荷兰总部整合后供应欧洲汽车产业。一旦断供,大众、宝马等车企的芯片库存将在45天内耗尽。 安世半导体随即启动危机应对,一方面向中国商务部申请豁免,另一方面与荷兰政府展开法律攻防。但现实困境在于,托管方由荷兰法庭指定的独立董事控制,其决策逻辑并非追求企业盈利,而是优先保障本土产业链安全。 这种“非商业导向”的管理,可能导致安世放弃中国低成本制造优势,转而将产能迁回欧洲高成本地区,最终损害企业竞争力。 这场风波暴露出跨国并购的深层风险:当企业技术价值超越商业范畴,成为地缘政治筹码时,股权结构与治理权的传统逻辑将被彻底颠覆。 闻泰科技耗资超330亿元构建的半导体版图,如今面临治理权与收益权分离的困境——即便保留股权分红权,失去对技术路线、产能布局的控制,无异于被“掏空”。 而荷兰的干预也并非稳操胜券。安世半导体被托管后,其研发投入占比可能从12%回落至8%,车规级氮化镓等前沿技术迭代或将停滞。 更讽刺的是,当年荷兰将安世作为“包袱”甩给中国时,从未考虑过其技术价值;如今看到盈利却强行夺权,这种“摘桃子”心态折射出西方产业政策的短视。 当商业规则让位于政治博弈,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正被撕裂成相互戒备的“技术孤岛”。这场风波留给行业的启示是:在技术主权日益重要的今天,企业必须构建“去政治化”的技术生态,而国家则需要建立更弹性的产业安全网。 对于这场跨国争夺战,您认为企业该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荷兰政府已经发现,冻结闻泰科技股权事件并没有按照他们预期那样发展,而是开始失控了
【17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