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被迫“退休”后的赫鲁晓夫在莫斯科郊外一所别墅内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他每个月有500卢布作为抚恤金,有时家里人还会来看他,他非常高兴,享受着天伦之乐。 从一国之主到郊外闲人,这个落差有多大?在苏联74年历史中,只有赫鲁晓夫一人经历过”退休”,前面的列宁和斯大林,后面的领导人都是干到生命终点。1964年10月,还在黑海度假的他被紧急召回莫斯科,就这样丢了权力。搬进郊外别墅后,每月500卢布养老金,偶尔儿孙来访,表面看着挺悠闲,可真实生活是啥样? 赫鲁晓夫1894年出生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家里穷,父亲是矿工。他小时候只上过几年学,14岁就跟着父亲去顿巴斯矿区当学徒,学修机器,在井下干重体力活。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参加内战当政委,负责部队思想工作。战后回乌克兰继续在党内干事,1920年代一步步往上爬,从基层书记做起,后来调到莫斯科,负责过地铁建设,1935年因此获奖。1938年派到乌克兰当领导,推动集体化,那时候党内搞清洗,他参与了审查工作。 二战期间他在前线当政委,战后回乌克兰管重建。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他卷入权力斗争,成了中央第一书记。1956年在党会上批评斯大林,启动去斯大林化,放松了些管制,推农业改革,像开垦荒地、种玉米,但效果不稳定。 当领导后他还管外交,1959年访美,1962年搞了古巴导弹危机,派导弹去古巴,美国封锁海域,最后他同意撤导弹,美国承诺不侵犯古巴,避免了更大冲突。但国内政策出问题,农业产量低,党内不满越来越多。1964年10月14日,他度假时被同事们联合赶下台,以年纪大、健康差为由,他只能接受退休。 退休后赫鲁晓夫搬到莫斯科郊外别墅,那里配了辆车给他用。每月500卢布养老金,对普通人来说算不错,能盖住基本开销。后来调到400卢布,生活倒没受大影响。刚开始他适应不了,从天天忙到突然闲下来,访客少得可怜,因为有安全人员盯着,谁来都得报告,旧友都不敢来了。 他自己找事做,划了块地种菜,种番茄黄瓜,每天浇水除草,还试着用铁管和营养液搞实验,虽然成本高没推广价值,但让他有点事忙活。还玩起摄影,拍拍树木和身边人。听收音机,先听官方的,后来调外国台,虽然信号差杂音大,他还是坚持听,记点东西。看书成了习惯,他翻以前禁的书,在书上写笔记。 妻子尼娜一直陪着他,子女有时带孙辈来探望。儿子谢尔盖帮他处理些事务,家里人聚在一起时,他就开心,分吃的聊家常。孙子孙女来了,他带他们摘菜,教点知识。养老金够用,买书买用品,剩下的钱办家庭聚会。生活虽然受限,电话被监听,出入有记录,但他慢慢调整过来了。 1966年起,赫鲁晓夫开始录回忆,用录音机讲自己经历,从年轻时矿工日子,到内战、战后重建、高层斗争、古巴导弹那些事。儿子谢尔盖把录音转成文字整理材料。安全部门要他停下交东西,他没全听,继续录。1968年他拒绝交磁带,1970年材料偷运出去,在西方出版,叫《赫鲁晓夫回忆录》,披露苏联内部运作,引起关注,当局批评说是假的,但这是他最后一次发声了。 养老金继续发,他用钱买纸笔磁带,支持录制工作。健康慢慢变差,他少出门,多在家待着。医生定期来检查,他配合治疗。1971年9月11日,他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77岁。死亡消息是安葬当天才在报上发布,目的是减少参加人数。为避免开追悼会,新圣母公墓特意撤走演讲台,赫鲁晓夫的儿子只好站土堆上发悼词。没办国葬,从简处理,葬在新圣女公墓,墓地有部队守着,报纸只登了一句死讯。 他的回忆录成了研究苏联那段历史的重要资料。退休这七年,他从权力顶端落到普通养老状态,靠养老金和家人过日子,留下了对过去的记录,就这样结束了一生。 从矿工儿子爬到最高位置,又从顶峰跌落到郊外种菜,赫鲁晓夫这一生算是大起大落。500卢布养老金、家人探访、录回忆录,表面平静的退休生活背后,是被监视、被遗忘的现实。你觉得这样的晚年算是善终吗?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1964年,被迫“退休”后的赫鲁晓夫在莫斯科郊外一所别墅内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
熹然说历史
2025-10-16 23:48:53
0
阅读: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