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成七大应急粮仓,“大争之世”已到,中美交锋再无后顾之忧. 10月14日,国粮储备局通报七大区域应急粮仓已完成布局,四级应急预案贯通到县,全国城市成品粮油库存常态化。粮食库容超过7.3亿吨,口粮稳在家门口。 先从最基础的粮食生产端说起,中国这些年一直把 “自给自足” 刻在战略里,18 亿亩耕地红线划得牢牢的,谁都不能碰。 而且现在种地早不是 “靠天吃饭”,东北的智慧农场里,无人机洒药、卫星定位播种成了常态,河南的高标准农田能做到旱涝保收,这些新技术加持下,粮食产量连续五年都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 去年更是突破 1.4 万亿斤,算下来一年能产 7 亿吨粮食,光收购入库的就有 4 亿吨,相当于把大半个欧洲一年的粮食消耗量都存进了仓库。 更实在的是,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 500 公斤,比国际公认的 400 公斤粮食安全线还多 100 公斤,这意味着就算遇到特殊情况,单靠国内储备,每个人的基本口粮也能有保障。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产量这么高,为啥还从国外进口粮食?其实这里面有讲究,咱们进口的大多是大豆、小麦、大麦这些,主要用来做饲料和榨油,比如每年进口的大豆里,80% 都成了养猪场的饲料,真正用来当口粮的大米、面粉,早就实现了 100% 自给。 而且进口渠道也想得特别周到,没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而是和俄罗斯、泰国、哈萨克斯坦这些周边国家搭起了稳定的合作网络。 就说俄罗斯吧,两国正在后贝加尔斯克建粮食转运中心,要打造一条 “新陆路粮食走廊”,俄罗斯本来就是全球主要的小麦出口国,有了这条通道,就算海上运输受影响,也能通过陆路快速运进小麦,补充国内储备。 生产和进口稳住了,储备体系更是下足了功夫。虽然没公布具体的储备量,但光看粮仓规模就够让人安心 —— 全国建成的粮仓总容量超过 7.3 亿吨,相当于能把去年全国的粮食产量都装进去。 而且这些粮仓不是简单的 “堆粮仓库”,像武汉阳逻粮食物流应急保障基地,不仅能存粮,还配套了铁路、港口运输线,粮食到这里能快速分装、调度。 在此基础上,国家还搭建了四级应急预案体系,从国家到省、市、县,每个层级都有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案,现在全国所有城市都有成品粮油库存,就算遇到道路中断这种情况,当地的超市、粮店也能保证至少 15 天的供应。 要是出现洪水、地震这类自然灾害,七大区域应急保障中心还能跨区域调配,比如去年河南遭遇极端降雨时,京津冀应急粮仓的粮食通过铁路,3 天就运到了受灾地区,没让老百姓断过一顿粮。 这套体系的意义,远不止 “吃饱饭” 这么简单。现在国际局势不太平,台海、南海这些方向的紧张局势,让粮食安全成了 “战略护城河”。 美国之前就有政客提出要通过限制粮食出口施压,可中国早就做好了准备 —— 不仅国内口粮自给,进口网络也绕开了西方主导的渠道,再加上应急粮仓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就算真遇到封堵,也不用担心缺粮。 而且这种战略储备思路还延伸到了其他领域,比如能源方面,中国正在推进俄罗斯、中亚的天然气管道项目,每条管道年供应量都能达到 500 亿立方米;稀土这种战略资源,也收紧了出口,优先保障国内产业链需求。 其实不止中国,全球都在加强战略储备,美国国防部最近几个月砸了近 10 亿美元扩充战略矿产储备,可受限于产业链能力,效果并不明显。 而中国的粮食安全体系,已经形成了 “生产 - 储备 - 流通 - 应急 - 国际协同” 的完整闭环,这不仅是应对气候灾害、市场波动的保障,更是中美交锋中最硬的 “底牌” 之一。 回过头看,七大粮仓的意义早已超越粮食本身。当美国在半导体、能源领域步步紧逼时,中国用7.3亿吨仓容、500公斤人均粮占有量和15天城市应急保障构建了战略缓冲带。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有了这套体系托底,不管未来国际风云怎么变,中国都能稳稳守住民生底线,在大争之世里行稳致远。 信源:1.4万亿斤!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2025年10月14日 21:08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建成七大应急粮仓,“大争之世”已到,中美交锋再无后顾之忧. 10月14日
烟雨评社
2025-10-17 12:50:04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