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联社10月16日电,日本经济产业省预计10到12月当季钢铁产品出口量同比下降6.1%至620万吨,需求降3.5%至1847万吨,产量却环比涨1.2%达2023万吨。 经济产业省数据显示,2025年4-9月日本钢铁出口均价同比下跌12.7%,创下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跌幅。 更严峻的是,占出口量四成的汽车用钢需求正在萎缩:丰田、本田等车企加速向电动车转型,高强度钢板用量比五年前减少18%。 当中国钢铁产能突破10亿吨时,日本企业选择"技术封锁"而非合作:新日铁将最先进的氢能炼钢技术锁在君津工厂实验室,导致其在2023年失去北美高端汽车板市场。如今中国宝钢的氢冶金示范项目已投产,吨钢碳排放比日本技术低40%。 日本企业为保住市场份额,陷入"越亏损越生产"的恶性循环。JFE钢铁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关停的3座高炉每月损失180亿日元,但继续运营反而能通过政府补贴弥补部分亏损。 这种畸形状态导致日本钢铁业陷入"僵尸企业"困局,2024年行业平均负债率攀升至78%,创历史新高。 在东京湾人工岛上的钢铁研发中心,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新一代"纳米晶粒钢"。这种理论上强度是普通钢材3倍的新材料,却因生产成本过高难以商业化。 更尴尬的是,中国钢铁企业通过"揭榜挂帅"机制,用两年时间就突破了同等技术,成本反而低22%。 这种技术代差在高端市场尤为明显。2025年6月,日本制铁为争取美国"芯片法案"配套订单,不得不将电磁钢板价格下调至成本价。 而同期中国宝钢的同类产品已通过特斯拉认证,价格高出15%仍供不应求。日本钢铁协会数据显示,其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从2018年的47%跌至2024年的31%。 面对欧盟碳边境税(CBAM),日本钢铁业的选择充满讽刺意味。新日铁投资1200亿日元在九州岛建设氢能炼钢试验厂,但该项目的年产能仅100万吨,不足其总产能的2%。 更现实的是,日本钢铁企业正通过"碳转移"规避压力:将高碳产线转移到越南海防港,利用当地廉价煤炭维持生产。 这种策略正在反噬日本自身。2025年7月,日本环境省检测到北九州海域重金属超标,溯源发现与钢铁厂违规排放有关。 更严峻的是,国际钢协数据显示,日本钢铁业碳排放强度比中国高19%,在碳关税时代这将成为致命短板。 JFE钢铁将废弃高炉改造成碳捕捉工厂,每年可封存50万吨二氧化碳,这些"碳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卖给欧洲能源公司。这种"工业废墟+绿色金融"的模式,使其在2024年获得280亿日元碳汇收入。 更具启示的是神户制钢的转型。这家曾因数据造假跌落神坛的企业,如今专注特种钢材研发。其开发的"形状记忆合金"被用于SpaceX火箭燃料箱,单吨售价高达200万日元。虽然这类产品仅占其营收的5%,但利润率是普通钢材的30倍。 当日本钢铁业在存量市场挣扎时,中国钢铁企业正在开辟增量战场。2025年6月,中国宝武在沙特的合资钢厂投产,采用"光伏+绿氢"炼钢技术,吨钢碳排放仅为日本同行的1/3。 更致命的是,中国将过剩产能转化为基建能力: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项目消耗的钢材,相当于日本全年出口量的1.8倍。 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在资本市场显露无遗。2025年东京证券交易所钢铁板块市盈率跌至5.2倍,而中国宝钢的市盈率维持在12倍。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指出:"日本钢铁业的没落,本质上是制造业生态系统的全面溃败。" 真正的破局之道,或许藏在滋贺县琵琶湖畔的"零碳钢厂"实验中。那里的钢厂屋顶布满光伏板,废水经过12道工序净化后用于养殖和服面料,废渣制成建材供应东京奥运场馆。这种将环保转化为生产力的模式,或许才是日本制造业最后的救命稻草。 回望日本钢铁业的黄金年代,1973年石油危机时他们用三年完成节能改造,1990年代泡沫破裂后他们用二十年布局高端市场。 但面对今天的困局,曾经的敏捷似乎正在消失。经济产业省预测,到2030年日本粗钢产量将跌破7000万吨,这个数字比2024年减少近30%。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上,日本钢铁业的挣扎不仅是产业兴衰的故事,更是全球化退潮下的缩影。 当技术优势变成历史包袱,当成本劣势成为致命短板,当绿色转型沦为政治口号,这个曾经的"钢铁帝国"需要的不仅是战略调整,更是对工业文明本质的重新思考。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来源: 日本经济产业省预计日本10月至12月当季钢铁产品出口量将同比下降6.1% 财联社2025-10-16 11:03
别以为中国的反制,只是一纸禁令这么简单!很多人以为我们禁止安世半导体出口,只是对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