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来自上海的朋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对深圳的观感。 这位朋友在深圳逗留几天后,感慨道:尽管深圳以现代化景观著称,但电动车乱穿行和公共交通上的噪音问题,坐地铁或公交时,总有人外放追剧、大声打电话,各种声音混在一起,特别吵让这座 城市在人文素养上与上海相比显得逊色。 先说说电动车的事儿。 根据2025年4月的报道,深圳现在的电动自行车快有650万辆了,相当于每 3 个深圳人拥有 1 辆,且实际数量可能更高,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不少。 这么多电动车,不光容易堵路、出安全事故,也让城市管理挺头疼。 反观上海,2024年数据显示上海电动车有1200余万辆,比深圳还多,但上海专门划了非机动车道,管理也严,所以乱穿的情况少很多。 2024 年 10 月,深圳交警通报多起电动自行车闯红灯典型事故,其中王某因闯红灯与汽车碰撞致轻微伤,黄某闯红灯且未戴头盔加重伤害后果,此类违规行为已成为事故主要诱因之一 为啥会这样? 一是电动车太多,650万辆的量远超机动车,但非机动车道不够用,骑手只能往机动车道挤; 二是管理不严,卖电动车的门店不查改装,骑手为了挣钱也敢冒险;三是有些骑手安全意识差,总觉得能钻就钻。 再说说噪音。 2023年全国数据显示,社会生活里的噪音投诉占了总投诉的61.3%,交通噪音占4.3%。 深圳因为人多,这比例更高,2025年深圳的噪音投诉几乎10万件。 尤其是公交地铁里,手机外放、大声聊天这些噪音,特别影响人。 为啥管不住? 一是地铁人多,每天800万乘客,噪音容易放大; 二是虽然有禁止喧哗的标语,但没人专门盯着管,很多人没意识到自己吵到别人了; 三是有些人事先习惯了外放,人越多越不注意音量。 上海就不一样,地铁还试行了静音车厢,屏幕上也会提醒,大家也更自觉,噪音投诉就少很多。 其实深圳不是没意识到问题。 2025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里提了全域城市文明建设提升行动,专门要治公共秩序的问题; 交通部门也说要控制电动车数量,推广换电模式,到2025年要新增2万个换电柜,既减少充电隐患,也能规范骑手行为; 生态环境部门还在推进噪音在线监测,实时盯着噪音情况。 深圳从渔村变成国际化都市才45年,经济发展得特别快,但人文文明这块确实需要慢慢赶上来。 虽然现在有电动车乱穿、噪音大这些问题,但只要好好治理,多引导大家养成文明习惯,肯定能变得更宜居。 大家平时在深圳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不文明行为?可以聊聊,一起帮深圳变得更好!
上海朋友逛完深圳临别时的一番话,着实让我愣了下。他说深圳虽跻身一线,景观美,
【75评论】【15点赞】
Mainbord
深圳算个屁,你过广州来看看再扯[静静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