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贝森特拍桌怒批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指责其 “不懂礼仪”“不尊重美国”,中美经贸再添火药味。 熟悉国际谈判套路的人都清楚,大国高官公开点名批评对方同级官员,堪称外交场合的 “非常规操作”。 贝森特嘴里的 “槽点” 很具体:一会儿说李成钢 8 月的华盛顿之行是 “不请自来”,一会儿又抱怨对方 “威胁报复”,要求美方取消对中国船只的停靠费,把这场访问描绘成一次 “挑衅式交涉”。 但这番说辞刚落地,就被中方的回应戳穿了漏洞。10 月 16 日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发言人何咏前直接亮出实锤:李成钢 8 月 27 日至 29 日的访美行程,根本不是什么 “不速之客”,而是 “围绕落实中美两国元首通话共识” 的正式沟通,全程都带着建设性方案。至于贝森特耿耿于怀的 “报复言论”,实际是中方的被动反制。 美方先执意实施对华造船行业 301 调查限制措施,中方才依法对涉美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何咏前特意强调 “这是防御行为,不是主动挑事”。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已经不是贝森特第一次把火气撒在李成钢身上。几天前谈及中方稀土出口管制时,他就曾指责这位中国谈判代表 “具有挑衅性”,声称对方 “威胁用猛烈手段报复美国制裁”。可明眼人都能看出,真正让美国坐不住的,是中国稀土管制这张 “王牌” 打在了七寸上。 稀土被称为现代工业的 “维生素”,小到智能手机、大到导弹制导系统都离不开它,而中国不仅握有全球大部分稀土资源,更掌控着提炼分离的核心技术。美国多年来把低端制造外包,早丢了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如今新能源、半导体等产业全靠进口续命。中方出台管制措施本是符合国际惯例的防扩散举措,却直接戳破了美国的 “供应幻觉”。 这才有了贝森特的 “冰火两重天”:一边对着媒体怒斥中国代表 “无礼”,一边又悄悄放出橄榄枝,暗示只要中国暂停稀土管制,美国愿意延长对华商品关税豁免期,下一轮豁免期本就快在 11 月 10 日到期。这种前一秒 “骂街” 后一秒 “求和” 的操作,把美国的焦虑暴露得明明白白。 其实这场博弈的白热化早有征兆。 李成钢访美那几天,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刚裁定特朗普时期的钢铝关税不合法,等于给美方的单边主义来了记耳光。谈判桌上,李成钢拿着数据摆事实:美方的港口费措施不仅损害中国企业利益,还推高了美国本土通胀,让美港口竞争力下降、就业受影响,甚至搅乱了全球供应链。这种基于事实的精准反驳,让习惯了居高临下说教的美方格外难受。 贝森特的失态,本质上是霸权逻辑碰了壁。过去美国总觉得能靠关税、制裁拿捏中国,可现在中国不仅没被压垮,反倒在高端制造领域步步紧追。更让美国头疼的是,想拉盟友一起 “去中国化” 根本行不通 。 欧洲、日韩企业都清楚,中国既是供应方也是大市场,没人愿意为了美国的政治诉求牺牲自己的利益。 有意思的是,贝森特骂完之后又留了台阶,说 “相信能谈出结果”,还盼着 APEC 会谈出成果。这恰恰说明,美国再生气也不敢真断绝沟通,毕竟稀土卡脖子的疼、供应链断裂的风险,都是实实在在的代价。 而中方的态度一直很明确:愿意谈,但得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想靠施压逼让步?没门。 这场风波像面镜子,照出了中美博弈的新阶段:不是谁能压垮谁,而是谁能更稳地掌控节奏。贝森特嘴里的 “不尊重”,说到底是不习惯中国不再忍气吞声;美国的反复横跳,不过是想靠情绪施压掩盖自身短板。 接下来一周,稀土管制、关税豁免肯定还会是博弈焦点,APEC 会场或许还会有更激烈的交锋。 但无论美方怎么闹,有一点不会变:中国早就不是能随便拿捏的角色了。就像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说的,想解决问题就得坐下来平等谈,靠威胁恐吓没用。毕竟在成年人的博弈里,实力才是最大的 “礼仪”。
破防的美财长,公然侮辱中方谈判代表,我商务部当场怼了回去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最新
【4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