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各国貌似都在猜测中国和美国究竟谁先撑不住,现在的情况是中国有货,美国有钱,可美国的钱买不到中国的货,中国的货也卖不出去,赚不了钱。 美国如今的状态,像极了“抱着金饭碗要饭”,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试图逼中国“低头”,结果先砸了自己的脚,2025年前八月,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锐减0%。 农场主拉格兰的仓库里,滞销大豆堆积如山。他陷入困境,连贷款都几近无力偿还,愁容满面地面对这一惨淡局面。 更荒诞的是,美国消费者发现超市里的家电涨价30%,电饭煲、微波炉经常断货,因为美国制造业90%的零部件依赖中国,关税一加,成本全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科技领域更乱套,美国将50多家中国AI和服务器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结果自家数据中心采购卡壳,以前中国服务器占六成市场份额,性价比超高,现在换其他国家的货,不仅贵三成,交货还慢半年。 中国这边,日子也不好过,但中国没坐以待毙,企业迅速调整战略:新能源车企把车卖到非洲,智能家居在迪拜商场打败欧美品牌;跨境电商通过“税款电子支付”等新模式,把服饰、数码产品卖到全球。 更关键的是,中国手握“硬通货”——稀土,10月,中国宣布对中重稀土实施出口限制,直接卡住美国F-35战斗机、英伟达芯片的脖子,美国农业部急得跳脚,却发现南美供应链已升级,巴西、阿根廷的大豆港口比美国的还靠谱。 这场拉锯战,本质是中美对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美国想通过关税逼中国“脱钩”,结果发现中国制造已渗透到全球每个角落。 东南亚的电子厂离不开中国零件,欧洲的商场摆满中国家电,中东的石油大亨坚持用人民币结算,中国则用“年审改笔笔查”的出口管制,精准反击美国的科技封锁。 但博弈的尽头,不应是“脱钩断链”,而是“破局共生”,中国通过管制关键矿产,迫使西方重新评估“卡脖子”的代价;西方则需明白,遏制中国只会加速其技术替代。 这场经济战打到现在,最清醒的或许是全球产业链本身,它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强行撕裂只会两败俱伤。 美国若继续沉迷于“关税武器化”,最终会发现:美元的根基在于“能买到全球最优质的货”,可如今既买不到中国的产能,又眼看石油贸易绕开美元,这份底气早已大打折扣。 中国则需警惕“产能过剩”的陷阱,虽然新能源、家电等领域优势明显,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在下滑,未来应加速向高端制造转型,用技术壁垒替代价格战。 至于谁先撑不住?答案或许在2025年日内瓦的那场会晤里,中美曾达成《联合声明》,承诺取消91%的关税,但三个月后特朗普就反悔。 这种“反复横跳”恰恰说明:脱钩是伪命题,合作才是唯一出路,毕竟,全球产业链不是麻将桌,没有“赢家通吃”,只有“共损俱荣”。 最后说句大实话:中美博弈的终极赢家,不该是“卡死别人”的一方,而是能在博弈中推动技术共享、市场互通的国家,毕竟现在谁先学会“共生”,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经济里笑到最后。
别的都先放下不谈了,特朗普现在对中国只有一个要求,中国:拒绝最近,特朗普又出
【25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