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逝世
根据搜索结果中多方权威信源确认,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以下是综合关键信息的梳理:
⏰ 一、逝世详情
时间与地点
杨振宁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在北京逝世。此前一日(10月17日),网络曾出现其逝世传闻,但经施一公、潘建伟等学者及西湖大学官方辟谣,明确表示“尚未收到官方消息”“不要以讹传讹”;杨振宁友人王征亦通过视频证明其近期状态良好。最终消息由清华大学及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官方媒体于18日正式发布。
生平概览
出生与求学: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1945年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职业生涯:曾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国籍归属: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二、科学贡献
里程碑成就
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成为最早获诺奖的中国人。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与米尔斯共同提出,奠定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基础,被公认为现代物理学基石,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相对论齐名。
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统计物理与量子群研究新方向。
荣誉与影响
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等数十项国际大奖;十余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7年国际编号3421号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
🇨🇳 三、家国情怀
推动中外学术交流
1971年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掀华裔学者访华潮,被誉为“中美学术桥梁第一人”。
1980年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
助力中国科教事业
1997年参与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倾力培养人才、推动基础学科发展。
建言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如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捐赠毕生珍藏文献资料予清华大学。
💬 四、公众缅怀与评价
治学精神: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为座右铭,强调“帮助中国人克服不如别人的心理”是毕生最大贡献。
文化根脉:自称“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的血液”,将人生喻为“从清华园出发、归根故土的圆”。
社会反响:各界以“心怀家国”“永恒回响”“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等追思其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