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63年,肯尼迪打算联合苏联,各自投一颗原子弹到罗布泊,将中国的核计划摧毁在摇篮中。 (参考资料:2002-07-14 北方网——解密文件显示:美国曾想轰炸中国核试验基地) 早在1961年,肯尼迪总统就对中国即将拥有核武器这件事感到寝食难安,他觉得这事儿比老掉牙的“多米诺骨牌”理论要命多了,一旦北京有了原子弹,整个东南亚的格局都会被彻底颠覆。 也正是这份深切的忧虑,催生了白宫内部一场异常激烈、充满了各种大胆甚至疯狂想法的战略博弈,所谓的“打击方案”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计划,而是一个包含了三种迥然不同思维模式的复杂光谱。 第一个思路,可以说是“借刀杀人”,把烫手山芋扔给别人,这个“别人”,就是台湾的国民党当局。 当时,蒋经国在1963年访问美国时,使劲地推销一个计划:由台湾派出数百人的精锐突击队,空降到大陆,直捣黄龙,把原子弹和导弹基地给毁了。 这个想法对美国来说诱惑力不小,只需要提供运输和技术支援,就能把一场潜在的超级大国冲突包装成“中国内战”,中情局甚至已经和蒋经国坐下来,具体研究派遣空降兵的战术细节了。 但肯尼迪本人对这事儿疑心重重,他忘不了“猪湾事件”的惨痛教训,反复强调决策要基于“现实评估”而非“一厢情愿”,他直接质问,台湾之前搞的28次小型渗透,伤亡率高达85%,这根本不算成功,现在要搞几百人的大行动,怎么保证不是去送死? 国家安全助理邦迪想得更深,他担心,这种代理人行动一旦失控,不仅可能引爆中美大规模战争,还可能把当时已经出现裂痕的中苏关系重新粘合起来。 最后,这个方案停留在了成立一个虚无缥缈的美台联合“策划小组”上,实际上等于被无限期搁置了。 既然借刀不好使,那就只能考虑自己“亲自下场”,这催生了第二种思维,即由美国发动直接的军事干预,而这些构想的危险性层层加码,一个比一个挑战底线。 五角大楼最初的计划还算“常规”:派轰炸机进行空袭,但评估下来发现,要彻底摧毁分散的核设施,需要多次、密集的轮番轰炸,难度极大。 为了找到最佳攻击时机,美国甚至派U-2侦察机,用红外相机去侦测钚生产工厂,看它是否处于容易下手的“非活跃”状态。 正因为常规空袭太复杂,军方内部开始冒出一个更“高效”也更恐怖的声音:干脆用战术核武器,当然,这种玩法后果完全不可控,几乎不可能得到白宫的最终许可。 但最疯狂的脑洞,是美国高层居然秘密探讨过,要不要跟当时的死对头苏联联手,搞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打击。 这个计划的细节堪称惊世骇俗:美苏各派一架轰炸机,一起飞到罗布泊上空,投下两颗炸弹,但只引爆其中一颗,这足以显示华盛顿为了阻止中国拥核,愿意打破一切常规禁忌。 就在这些军事打击的冲动愈演愈烈之时,一股强有力的理性声音给整个白宫踩了脚刹车,这就是第三种思维模式:用战略威慑,从思想上否决军事冒险。 一份来自国务院的关键报告,彻底改变了辩论的方向,这份“约翰逊报告”的观点非常鲜明:大家别紧张,没那么可怕。 报告的核心论点直指主流的恐慌情绪:中国的核武器,并不会改变亚洲的力量平衡,因为美国的核威慑力依然是压倒性的,北京只会把核武器当成防止外部攻击的保命符,绝不可能主动拿出来用,这个结论如同一阵清风,在高层官员中迅速扩散开来。 包括国务卿腊斯克在内,甚至连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将军这样的军界高层也表示,他们不相信中国真的想打一场核战争,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官员克默尔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报告的判断是对的,那军事打击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了。 对中国核计划的干预构想,就在肯尼迪政府内部经历了这样一场从“代理人”到“超级大国”再到“战略耐心”的复杂演变,它并非某个计划的失败,而是多种战略思维相互制衡、博弈的结果。 肯尼迪遇刺虽然为这场辩论画上了休止符,但其过程本身极具价值,它揭示了一个超级大国在面对新兴核力量时的深刻困境: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未必能轻易转化为有效的政治行动。 最终,是理性的风险评估与对对手战略意图的重新解读,而非军事冲动,为未来的中美关系定下了更为谨慎的基调。
俄罗斯三大战略失败,一步步把自己折腾成全世界都讨厌的样子。说起俄罗斯的头号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