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歧视代替规则?这思路才真的“麻烦大了” 对印度人就应该这样,广州白云机场的做法全国值得推广。 42名印度游客因未能提供返程机票、酒店订单及足额支付能力证明,在广州机场被直接劝返。 以后针对印度人进入中国,应先交100万人民币的保证金,并且必须有返程机票,然后才可以进入中国,离开时退还。 如果一个城市有大量的印度人,那么麻烦就大了,彻底从源头上断绝印度人大量进入中国,让三哥知难而退。 先得说清楚,白云机场劝返那42人,跟“针对印度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去年广州边检公布的数据里,全年劝返的外籍人士超过2000人,涉及50多个国家,印度籍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这些人被劝返的核心原因,都是没满足《出境入境管理法》里“证明旅行目的和经济能力”的要求——不管你是印度人、美国人还是欧洲人,少了返程机票或酒店订单,照样进不来。把合规操作硬掰成“针对特定国家”,这本身就是对边检工作的误解,更是给正常的出入境管理扣了顶不该有的帽子。 再说那“100万保证金”的建议,简直不切实际到离谱。印度普通民众的人均年收入还不到20万卢比,换算成人民币也就一万多块,100万人民币相当于他们近百年的收入。要是真这么搞,别说游客了,连来中国谈生意的印度商人、搞学术交流的学者都得被拦在门外。去年深圳举办的国际电子展,光印度参展商就来了300多家,带来的合作项目涉及金额超15亿元;上海交大里,印度籍的博士生占外籍学生总数的12%,他们大多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做研究。真按“100万保证金”的思路来,这些能给中国带来实际价值的交流,不全都得黄了? 更荒唐的是“大量印度人会带来麻烦”的说法。在广州天河区的外籍人士聚居区,生活着近2000名印度人,其中80%以上是在当地外企工作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他们大多租住在普通小区,每天按时上下班,周末去超市采购,跟邻居见面还会主动打招呼。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说,过去三年里,涉及印度籍人士的纠纷投诉不超过10起,还没某一个小区的邻里矛盾多。把“人数多”和“麻烦大”直接画等号,本质上是带着偏见的刻板印象,跟那些说“某国人都爱插队”“某国人都不讲卫生”的错误认知,没什么区别。 中国这些年能吸引越来越多外籍人士来华,靠的就是“一视同仁”的规则和开放包容的环境。北京边检为商务签证申请人开通“绿色通道”,不管你是哪国公民,只要有合法邀请函,最快48小时就能通关;杭州给外籍人才发“人才码”,教育、医疗等福利跟本地居民同等待遇。这些政策的核心,从来不是看你来自哪个国家,而是看你是否遵守规则、是否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要是真搞“国籍歧视”那套,先不说违反国际法里“国民待遇”原则,更会让中国多年积累的开放形象打折扣——人家会想,今天能针对印度人设100万保证金,明天会不会针对其他国家?这种不确定性,才是真的会把潜在的合作者、投资者都吓跑。 还有人觉得“断绝大量进入”能省事,可别忘了,中印之间每年有近1000亿美元的贸易额,有超过50万的人员往来。在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印度采购商每年要带走价值30多亿的商品,这些订单背后是中国成千上万的工厂和工人;在云南的边境口岸,每天都有印度商人把咖啡豆、香料运进来,再把中国的家电、建材运回去。要是真“从源头上断绝”,受影响的可不只是印度人,中国的外贸企业、物流行业、餐饮住宿都会跟着受波及。去年昆明一家做跨境物流的公司就算了笔账,要是中印人员往来减少一半,他们公司至少要裁掉30%的员工——这可不是“麻烦大了”,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 说到底,处理出入境问题,靠的该是清晰的规则和严格的执行,而不是带着偏见的“一刀切”。白云机场的做法值得肯定,是因为它守住了法律的底线,而不是因为它“针对”了谁。要是把这种合规操作扭曲成“歧视特定国家”的借口,甚至提出“100万保证金”这种极端建议,那才真的会让中国陷入“麻烦大了”的境地——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用偏见代替规则,最终只会把自己的路走窄。
方法总比困难多,42名印度人被白云机场“劝返”:签证不是通关咒语,钱包才是硬
【153评论】【5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