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0月17日,溥仪病逝于北京。面对如何为他安排后事的问题,家人无从下手,只好求助国家。周总理得知此事后,立即做出妥善指示,解决了这一难题。 1967年深秋,末代皇帝溥仪在北京去世,终年61岁。这位曾经的天子,此时已是普通公民,可他的身后事却让家人犯了难。按皇家规矩办不合时宜,按平民标准办又觉得不妥。就在爱新觉罗家族左右为难之际,周恩来总理的一句话解决了这道难题。 说起溥仪这个人,真是活成了一部传奇。1906年出生在醇亲王府,两岁多就被抱进宫当了皇帝,可这个皇帝当得实在憋屈。三岁登基,六岁退位,长大后又被日本人拉去东北当傀儡,抗战胜利后被苏联关了五年,1950年回国又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待了将近十年。 1959年特赦出来后,溥仪的日子才算真正安稳下来。他先在植物园当园丁,后来调到全国政协当文史专员,月薪100块钱,在当年算不错了。1962年,56岁的他跟37岁的护士李淑贤结了婚,住在北京西直门内的普通四合院里,日子过得挺踏实。 可好景不长,1966年底溥仪查出了肾癌。这病在当年基本没什么好办法,做了左肾切除手术也没能阻止癌细胞扩散。到了1967年10月,他已经全身浮肿,尿毒症晚期,在医院进进出出好几次。周恩来总理还专门派了名中医蒲辅周去给他看病,但实在回天乏术。 10月17日凌晨2点半,溥仪在人民医院去世了。临终前他还说自己不该死,还想给国家做点事。这话听着让人挺难受的,一个曾经的皇帝,到最后真心实意想当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可惜身体撑不住了。 溥仪一死,家里人就开始犯愁了。这后事到底该怎么办?说起来他已经是普通公民了,可毕竟当过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个特殊人物。李淑贤和溥仪的弟弟溥杰等家属聚在一起商量,谁也拿不准主意。 按照清朝规矩,皇帝去世那套仪式相当讲究,可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再搞那些东西明显不合适。可要是完全按普通老百姓的标准来办,家族里又有人觉得不妥。最关键的是,这时候正是特殊时期,医院连死亡证明都不知道怎么写——写”皇帝”肯定不行,写”普通职员”似乎也怪怪的。 家属们实在没辙,只好把这个难题报上去,请国家拿主意。这事很快传到了周恩来总理那里。周总理处理这类事情向来周到,他考虑得很全面。10月20日深夜,他给出了明确指示:骨灰的处理方式由爱新觉罗家族自己决定,家属可以选择在革命公墓、万安公墓或者其他墓地安葬或寄存骨灰。 这个指示说白了就是给了家属充分的选择权,既尊重了这个家族曾经的特殊地位,又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周总理这么处理,既没有特殊照顾,也没有刻意压制,把握得恰到好处。 10月21日,爱新觉罗家族的主要成员又开了次会。溥仪的七叔载涛说了句公道话:眼下形势特殊,不该再给总理添麻烦,骨灰就不放革命公墓了,寄存在八宝山人民骨灰堂比较合适。大家一合计,觉得这个方案稳妥,就这么定了。 第二天,溥仪的遗体火化,骨灰被送到八宝山人民骨灰堂寄存。整个过程没什么特殊仪式,简简单单,倒也符合溥仪晚年作为普通公民的身份。 事情到这里还没完。1980年,全国政协专门为溥仪、王耀武、廖耀湘三位文史专员举办了追悼会,这算是对他们特赦后工作的肯定。追悼会后,溥仪的骨灰从人民骨灰堂移到了革命公墓,规格提升了一档。 又过了十几年,到了1995年,李淑贤决定把溥仪的骨灰迁到河北易县的华龙皇家陵园。这个陵园就在清西陵旁边,距离光绪皇帝的崇陵只有200米。虽然这个陵园实际上是商业性质的,但李淑贤觉得,溥仪生前说过想回清西陵,这算是满足他的心愿吧。 1月26日那天,李淑贤亲自把骨灰盒送到陵园安葬。墓碑上只刻了简单的几个字:爱新觉罗溥仪 1906-1967。没有”皇帝”的字样,也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就这么朴素。 说起来,溥仪这辈子真是大起大落。三岁当皇帝,六岁退位,后来又当了十几年傀儡,坐了十年牢,最后当了几年普通公民。他的身后事也是一波三折,从八宝山人民骨灰堂到革命公墓,再到华龙皇家陵园,每一步都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这个特殊人物的态度。 回头看,周总理当年对溥仪后事的处理确实高明。既没有因为他曾经是皇帝就特别优待,也没有因为他当过日本傀儡就刻意打压,而是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政协文史专员,一个改造好的特赦人员来对待。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既体现了政策的宽容,也维护了历史的尊严。 从皇帝到囚犯再到公民,溥仪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巨变。他的身后事处理方式,更是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政治智慧。您觉得当年周总理这样安排溥仪的后事是否妥当?对于这位末代皇帝的人生,您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的观点。
1967年10月17日,溥仪病逝于北京。面对如何为他安排后事的问题,家人无从下手
熹然说历史
2025-10-20 22:49:44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