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东亚日报》称台军为“草莓兵”,孙玉良:代表“国际公认”】最近,台军再一次

孙王良评 2025-10-21 10:00:40

【韩媒《东亚日报》称台军为“草莓兵”,孙玉良:代表“国际公认”】

最近,台军再一次成为舆论焦点,这次不是因为演习惊艳全场,而是因为“草莓兵”这个词被拿出来晒了。韩国媒体《东亚日报》的一篇文章毫不留情地指出,台军军纪松弛、士兵素质低,连武器装备都有二战时期的影子。这一“外媒点名”,让岛内舆论炸开锅,也让退役少将栗正杰亲自站出来解读,承认这确实是台湾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栗正杰在政论节目中坦言,新兵体能测验标准已经大幅放宽。3000米跑可以被5000米健走、游泳池走800米或跳绳5分钟替代,这些替代标准细节不透明,让人无法判断实际要求的严格程度。相比过去,他服役时5000米长跑需21分钟内完成,现在18分钟跑完3000米就算及格,长行军要求也从10分钟走1000米变成6分钟跑1000米。这样的变化,让人不免想起“草莓兵”这个标签——表面光鲜,内里脆弱。

武器装备方面,栗正杰坦承台军确实仍有使用二战时期的炮兵器材。美军参观时看到这些设备,甚至惊呼“我们都是用电脑算的”,这种对比无疑揭示了台军技术落后的现实。训练质量、士气与装备老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看似严肃、实则脆弱的防御体系。

韩国媒体的观察并非孤例。早在2021年,《华尔街日报》就曾质疑台军战斗力,指出训练不足、士气低落。2023年,BBC报道台陆军装备老旧,今年8月,《外交家》指出台湾社会尚未做好战争准备,“汉光演习”更像是一场“表演”。岛内周刊也跟进,指出年轻官兵缺乏抗压和实战能力,战术不熟、射击不准、纪律松散,这让外界对台军的防卫决心产生质疑。

这些报道背后传递的信号十分清晰:台军目前的防御体系,既受制于训练松弛,也受制于资源有限和装备滞后。体能测验放宽、训练要求下调、战术演练流于形式,这些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制度、文化与现实压力交织的结果。在现代战争和复杂安全环境下,士兵体能和战术熟练度不只是指标,更是生死攸关的能力。

同时,老旧装备和技术落后也不容忽视。二战时期的武器能在博物馆里留存纪念,但在现代战场上,面对高精度导弹、无人机、电子战和信息化指挥系统,这些设备的作用几乎微乎其微。美军的感慨,不只是惊讶,更是冷静的现实提醒:技术落后意味着在关键时刻可能无法支撑应对挑战。

台军所面临的问题,并不仅是表面上的训练和装备,而且是制度性与文化性挑战。年轻官兵被戏称“草莓兵”,意味着他们在压力面前易碎,缺乏抗挫能力。训练轻松化、体能考核标准下调,这些变化无疑削弱了台军面对实战挑战的准备度,也让台军长期依赖外部支援和“美军光环”,而非自我提升。

国际媒体对台军的批评,看似刺耳,但正映射出一个现实:一个防御体系若不能以严格训练、先进装备和高度纪律支撑,即便表面看似强大,也可能在真正危机面前显得脆弱。台军必须面对的不只是舆论压力,更是现实挑战,从单纯的军事角度讲,如何在有限资源下提升实战能力、如何让年轻士兵真正承担起防御任务,而非成为“草莓兵”,是台当局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代化防务不仅需要经费投入,更需要训练体系、文化塑造和制度保障的支撑。体能测验、行军标准、战术演练,都不是形式,它们是军队战斗力的直接体现。士兵的抗压能力、纪律意识和实战技能,决定着一个防御体系在危机中能否发挥作用。

年轻士兵被戏称“草莓兵”,或许带着调侃。外媒的关注,无论是韩国、美国还是英国,实际上都是在“提醒”台军,“草莓兵”的标签不仅是嘲讽,更是对防御体系生存力的警告。外界眼中松弛、老旧的台军,不只是新闻标题,也是“台湾当局”必须直面的安全挑战。但在我看来,“台湾当局”想“以武拒统”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幻想,再怎么训练也无法与解放军抗衡。台湾的出路只有一个,放弃无谓的抵抗,两岸实现统一,正如刚当选的中国国民党主席郑丽文所言,两岸都是中国人。思考如何才能带来两岸和平,比研究如何提高台军的战力有效得多。

0 阅读:98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