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式对涉及荷兰ASML光刻机的核心原材料、设备和关键企业实施最严出口限制,所

鉴清评趣 2025-10-21 10:54:06

中国正式对涉及荷兰ASML光刻机的核心原材料、设备和关键企业实施最严出口限制,所有谈判窗口关闭,豁免请求直接无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是摆架子,而是“真动手”了。 全球唯一能生产EUV光刻机的ASML公司,此刻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其设备中超过3000个零部件依赖稀土材料——电磁控制组件的钕铁硼磁体、扫描镜片调节系统的钐钴合金、激光器的铒元素,无一不来自中国。 根据路透社供应链清单,一台DUV光刻机里50多个核心部件含稀土成分,哪怕0.1%的含量也逃不过新规红线。更致命的是,新规要求任何含中国稀土的成品再出口,必须经中方审批。这意味着ASML向第三国交付的光刻机,哪怕一颗螺丝含稀土,也得先过中国这一关。 这场冲突的导火索,可追溯至2023年美国对荷兰的施压。当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荷兰停止向中国交付EUV光刻机,ASML被迫暂停部分中国订单。 2024年,美国进一步升级限制,将DUV光刻机部分型号纳入管控,荷兰政府随之收紧出口许可。然而,中国芯片厂并未停摆——通过早期DUV机型,中芯国际将14纳米芯片良率提升至90%,甚至试产7纳米芯片。这种“技术封锁下的突破”,让美国意识到单纯切断设备供应已无效,转而推动“材料断供”策略。 但中国早有准备。2024年8月,商务部发布新版《稀土管理办法》,明确“白名单”审批制度;2025年初,新增特审条款:凡涉及光刻机用途的稀土申请,全部进入严格审查流程。 这一系列动作,直接打在了ASML的“七寸”上——全球70%的稀土开采、90%的稀土分离、93%的稀土磁体制造,均由中国掌控。 欧洲企业尝试用其他材料替代钕铁硼磁体,成本暴增40%且性能下降;转向东南亚寻找稀土,质量与产量又无法满足需求。ASML库存仅能支撑90天,一旦耗尽,全球光刻机交付将延迟12周以上。 荷兰政府在此次博弈中的角色颇为微妙,它配合美国对华技术限制,冻结中国背景的安世半导体在荷资产,理由是“治理结构不明”,其经济高度依赖ASML——2023年ASML在华营收占比达29%,是其第三大市场。 这种“左右摇摆”的策略,最终导致双重困境:安世半导体业务瘫痪,ASML因稀土审批受阻,荷兰国内汽车电子、医疗设备等依赖半导体的行业供应链紧绷。 更讽刺的是,荷兰曾试图通过“数据豁免”机制掩盖对华出口实情,官方统计的2.53亿欧元出口额与ASML财报的89亿欧元对华营收相差数十倍,这种自欺欺人的操作,在材料断供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中国此次反制,远非简单的贸易摩擦。它标志着全球科技竞争进入“元素级对抗”阶段——当技术封锁成为常态,材料掌控力便成为重构供应链的关键。 过去,西方国家掌握技术,中国提供产能,双方尚能维持平衡;如今,美国建“技术围栏”,欧洲跟风,中国则收回了原料钥匙。这种“你断我设备,我断你材料”的博弈,暴露了全球化产业链的脆弱性:再尖端的技术,也离不开最基础的资源。 目前,ASML已开始为业务中断做准备,游说荷兰与美国寻求替代方案;德国、法国等传统工业大国则警觉起来——他们的汽车、电信、重工业均与半导体紧密相关,一旦稀土供应链断裂,技术再强也出不了货。 而中国并未止步于反制,深圳国资平台已投入资源扶持新凯来等企业,掌握扩散炉、薄膜沉积等31种设备量产能力,形成“打掉你,补上我”的闭环。 这场围绕稀土与光刻机的较量,最终揭示了一个现实:在科技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谁掌握不可替代的环节,谁就有资格定义规则。 荷兰成为首个被“祭旗”的欧洲国家,或许只是开始。当材料主权成为新的博弈焦点,全球产业链的重组将如何影响你我生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稀土及其衍生品出口实施最严审批机制》·新华社

0 阅读:94

猜你喜欢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