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正在加紧逃离;而日本只能等待灭亡!还以为中国抛售美债,只是普通操作?错了!真相是,我们正踩着俄罗斯 3000 亿资产被冻结的血泪教训,抢在美国信用崩盘前跳船!可再看日本,揣着 1.15 万亿美元美债当宝贝,7 月还追加 38 亿增持,成了下一个,即将被美国 “活埋” 的陪葬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自2022年起,中国就开始悄悄地调整自己的美债持仓。这一举动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和现实警示。最直接的原因,大家都清楚,就是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所遭遇的惨痛教训。 那一年,美国冻结了俄罗斯在境外的3000亿美元资产,瞬间让俄罗斯的经济运转受阻,金融市场陷入恐慌,也让全球都看到了美国金融体系的杠杆威力。 对于任何一个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国家来说,这都是一记警钟: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资产永远安全,尤其是在美国信用和美元地位可能出现动荡的情况下。 中国显然没有忽视这个信号。不同于一味追求短期收益,中国开始逐步减持美债,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战略性资产调整。核心逻辑很简单——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通过降低对美元资产的依赖,中国能够在全球金融风险爆发时保持更大的灵活性,同时还能把部分资产转向更安全、更可控的渠道。 换句话说,这不仅仅是一次金融操作,而是一次长远布局,是在未雨绸缪的前提下,为国家经济安全和战略自由度打下基础。 而与此同时,日本的表现就显得有些“执迷不悟”。到2025年7月,日本不仅没有采取减持策略,反而选择增加美债持仓,追加38亿美元,使其总量突破1.15万亿美元。 对日本来说,美债早已成为其国家金融安全和国际储备的核心支柱,但这种高度依赖,也让它在全球金融风险面前显得异常脆弱。 美国债务问题如果真的爆发——无论是债务违约、信用评级下调,还是美元贬值——日本将首当其冲,成为全球金融冲击中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而且,日本长期依赖美债获取收益的模式,本身也掩盖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一旦美国的金融环境出现剧烈变化,日本不仅难以快速调整,还可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失去主动权。 中国和日本在处理美债问题上的差异,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战略思维。中国更像是在“撤退前布局”,谨慎而有远见,把眼光放在长期风险管理和资产多元化上。 它的减持动作并非完全脱离美元资产,而是在比例上进行优化,同时还在积极寻找其他投资渠道,比如欧元区国债、黄金、海外企业股权以及新兴市场的战略性投资。 这种做法有一个明显优势:当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波动时,中国有能力灵活调整,规避系统性风险,而不是被动等待冲击。 日本则完全是另一种策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赌未来”的心态。它对美债的依赖不仅是历史因素使然,也是经济模式和国内政治压力所驱动。 长期以来,日本财政支出巨大,国内债务居高不下,美债不仅是外汇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日元汇率和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工具。因此,日本一直不愿冒险减持,甚至在美债收益率下降、风险上升的情况下,还选择加仓。 这种行为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心理依赖——相信美国一定会履行其信用承诺,认为持有美债是一种安全的投资。然而,全球经济和政治环境并非永远按这个逻辑运行,美国自身的债务压力日益增加,一旦出现任何系统性风险,日本的金融安全网将被彻底撕开。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动作还有一个微妙的战略信号:减持美债不仅是防风险,更是在抢占先机。美国债务问题迟早会爆发,信用危机可能来得比大多数人预想的更快。俄罗斯被冻结资产的案例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如果被动应对,后果往往惨烈。 中国选择提前布局,把握主动权,其实是在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回旋余地。而日本呢?它还在持有、还在加仓,相当于坐在一艘可能随时沉没的船上,对未来风险的敏感度明显不够。 从全球视角来看,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两国自身,也会对国际金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减持美债,意味着美元资产需求在全球范围内可能逐步下降,这对美国来说是一种潜在的信号——美元霸权的稳固性并非不可撼动。 同时,中国通过资产多元化,不仅降低了自身风险,还可能在未来的金融体系重组中获得更多话语权。日本的持续加仓,则可能在风险爆发时,引发资金紧张、市场抛售,甚至成为全球金融震荡的“引爆点”。 换句话说,当美国出现债务危机或信用问题时,日本很可能成为第一个遭受冲击的国家,而中国则可能借机稳住局势,甚至在部分市场占据先机。 信息来源:证券时报《7月中国减持美国国债257亿美元!持仓规模创2009年以来新低》
普京为特朗普提出结束战争的条件本周,克里姆林宫主人普京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
【1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