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在中美博弈的关键时刻,新加坡又给美国交了一次“投名状”。说白了,新加坡早就不想把自己贴上“华人国家”的标签,它更愿意宣称自己是一个完全独立、讲究自主的城邦国家。可你看李显龙的动作,跑去日本接受高规格的授勋,这不仅是对日本的示好,更像是在向美日阵营表明立场:新加坡认定世界离不开美国的主导,自己也不会另起炉灶。 这次引起关注的,是中国对美国发起的制裁进行反制,本来这是大国之间往来的常规操作,谁也没觉得意外。然而新加坡偏偏跳出来,批评中国的做法不合适,还强调这样的反击不该影响到第三方。 听上去像是中立,但细看就知道,它明显是在替美国说话,美国先动手,事后中国响应,这个因果关系在它的表述里几乎被抹掉了。 新加坡这样的立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回顾过去,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那套把军事重心转向亚洲的计划,背后就有新加坡老领导李光耀的建议。 他亲自把这个想法递给奥巴马,希望美国多插手亚洲事务,借此牵制中国。可见新加坡的地缘政治思路很明确:引入域外强权来维持所谓的“平衡”,尤其是美国这一张牌,它几乎从不缺席。 在南海问题上,这个逻辑更明显。新加坡自己不在争议国名单里,按理说不必掺和,但它总是强调南海必须让域外国家参与,谁眼睛不瞎都看得出来,它是在为美国军事存在找合法性,说到底,新加坡是在帮美方搭台,让南海局势更复杂,也让中国面临更多压力。 为什么新加坡会一贯这样?核心原因在于它的国家定位。别看人口里华人占大多数,新加坡对外却极力强调自己不是“华人国家”,身份认同切割得很彻底。 这让它在外交策略上更倾向于扎根西方体系,牢牢抱住美国的大腿。李显龙去日本领奖,就是向外界暗示,新加坡在政治和安全立场上坚定地靠向美日同盟,不怕别人看穿。 政治安全是一面,经济更是一根紧绷的弦。新加坡的繁荣,几乎全靠马六甲海峡的转口贸易和金融业务。这个航道是它的生命线,全球大量货物都得经过这里。 然而中国的“一带一路”正悄悄改变格局,瓜达尔港、中巴经济走廊,还有可能绕过马六甲的新航道,都可能让新加坡的转口地位不再稳固。对它来说,这意味着贸易和财富可能被分流,自然会心生戒备。 于是,新加坡没选择与中国合作去创造新机会,反而以防范和制衡的方式应对,把中国的发展视作威胁,这很可能才是它在舆论场上频频发声的真正原因。 它清楚自己没能力硬碰中国,所以干脆用话语权和外交姿态来刷存在,在关键时间点替美国撑场,帮自己在大国夹缝里争取安全和利益。 这就是新加坡的现实:一个小国的生存策略,看似灵活,实则充满算计。它不敢真刀真枪去对抗,但会在风口浪尖上用一点偏颇的语言,帮大哥站队。对它来说,这不只是外交,而是活下去的方式。
高市早苗上位,右翼三党联盟全面掌权前几天,日本自民党与公明党之间长期维持的联
【1评论】【6点赞】
浮沉随浪
找不到哪一个国家打得过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