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应战中国稀土管制,妄图一举改变全球稀土格局 西方最近在稀土上闹得挺凶,又是凑钱又是建厂,号称要彻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改变全球格局,可这事儿看着更像是急着证明自己的徒劳挣扎。 首先得说清楚,中国搞稀土管制真不是故意卡谁脖子。以前咱们粗放式发展,宝贵的稀土卖成白菜价,还把环境搞得一塌糊涂。 后来规范出口,既是为了守护自家生态,也是想引导产业链往高附加值走,毕竟稀土这东西太关键了,一辆新能源车要5公斤,导弹制导系统更是离不了它的永磁材料。 而且这本来就是国际惯例,对军民两用的战略资源管制,哪个大国没这么干过。可西方一下就慌了,G7连夜凑了370亿美元,美日欧澳各显神通,算盘打得噼啪响。 美国最先动手,拉着澳大利亚签了85亿美元的协议,想搞“澳洲采矿、美澳加工”的路子。澳大利亚Lynas公司赶紧扩建韦尔德山稀土矿,说要把年产量从1.2万吨提到2.5万吨。 还跟美国国防部合作,要在得州建近30年首个大型分离厂,计划2027年投产。欧盟也跟上,靠《关键原材料法案》定指标,2030年前要实现10%本土采矿、40%本土精炼。 比利时给加拿大公司划地减税,德国干脆拆旧风电机的磁铁重炼。日本更实在,直接跑去非洲,丰田几家企业砸50亿美元包下莫桑比克的稀土山,算着运费再贵也比从中国买划算。 但这些热闹背后全是坑。先说说成本这关就过不去,澳洲矿的开采成本要80美元/公斤,中国内蒙古的才35美元;美国得州那分离厂,建设成本是中国同类工厂的2.3倍。 欧洲炼厂靠绿电,非洲矿山靠柴油,能源一贵,稀土氧化物成本跟着飞,摊到新能源车上,每台电机成本就得涨小一百美元,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 技术上的卡壳更要命。稀土分离可不是兑点水那么简单,中国的“串级萃取”技术能把纯度做到99.99%,又省电又环保,而西方还在用老掉牙的“沉淀法”,纯度才99.5%,还会产生一堆废水废渣。 就算技术和成本问题解决了,时间也不站在他们这边。澳洲矿扩建要5年,美国分离厂要4年,而中国企业扩产1-2年就能搞定。 行业分析早说了,就算西方所有规划的项目都如期投产,到2030年也只能满足全球25%的需求,照样得靠中国。 最有意思的是,西方忙着“去中国化”,中国反倒在全球布局。盛和资源花7亿多人民币收购澳大利亚公司,拿下坦桑尼亚的稀土矿。 2026年就能投产,光氧化镨钕每年就能产4000吨,还签了七年包销协议。这说明中国早就不是只靠本土资源,而是在全球产业链里占据了更主动的位置。 说到底,西方妄图改变稀土格局的想法,根本没看清稀土产业的本质,它不是单一的矿产开采,而是从采矿、分离到深加工的完整链条。西方想靠砸钱短期内另起炉灶,既低估了产业难度,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与其搞这种零和博弈的“脱钩”戏码,不如好好坐下来跟中国合作,毕竟全球绿色转型离不开稀土,而稳定的供应链从来不是靠备胎堆出来的。
美国人急了,贸易代表当着全世界的面,几乎是摊牌了。他说,我们中国,已经拿到了全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