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只要咬紧牙关,就可以把稀土提炼出来,正确吗?答案是肯定的。稀土技术不是很难

兰亭说事 2025-10-23 15:50:43

美国人只要咬紧牙关,就可以把稀土提炼出来,正确吗?答案是肯定的。稀土技术不是很难,每个国家都可以从开采到提炼全过程做出来,为什么这些国家都没有去做呢?因为没有规模。 稀土那点技术门道,说穿了就是把矿石里的十七种元素分开提纯,算不上多高深的学问,各个国家只要肯花点功夫钻研,从挖矿到提炼的整套流程都能摸明白,但真正让他们望而却步的,就是没规模撑不起来。 加州的芒廷帕斯稀土矿算是美国的门面,这处曾经供应全球90%稀土的矿山,2023年的产量稳定在4.3万吨稀土氧化物,可配套的提炼厂年加工能力才1300吨,剩下的精矿以前还能拉到中国加工。 现在顶着125%的关税,连这笔生意都做不下去了,MP Materials公司2024年光净亏损就超6500万美元,手里的现金还没长期债务多,堪称“越炼越亏”的典型。 这家美国稀土产业的“独苗”企业,连最基础的钕镨氧化物生产成本都快跟市场售价持平了,所谓的提炼技术在没有规模支撑时,根本就是赔本赚吆喝。 反观中国北方稀土,年冶炼分离产能达到24万吨,光轻稀土开采配额就占了国内的67%,还能通过回收废弃钕铁硼把成本压低40%,这种规模效应下,美国企业就算技术上能跟上,成本也差着半截,更别说赚钱了。 更要命的是规模不足带来的产业链断层。稀土提炼不是挖出来提纯就完事儿,得有下游的磁体、材料企业接盘才行。中国早就形成了“采矿-分离-材料-应用”的闭环,北方稀土5万吨高性能钕铁硼项目马上就要投产,直接对接新能源汽车和机器人产业的需求。 可美国直到2025年还在试生产汽车级磁体,初期产能才1000吨,下游车企根本不敢用本土产品,还是得靠进口,提炼出来的稀土氧化物没地方去,规模自然扩不起来,陷入“产得少没人买,没人买更不敢扩产”的死循环。 资源底子也卡了规模的脖子。美国稀土储量才180万吨,连全球的2%都不到,而且几乎没有重稀土矿藏,军工急需的镝、铽等元素全靠进口。这就意味着就算提炼厂建起来,原料要么不够用,要么得花高价买别人的,规模越大亏得越多。 之前特朗普跟澳大利亚签协议,喊着“一年后稀土多到用不完”,结果澳大利亚自己90%的稀土矿还是要运到中国加工,两国各投10亿美元连条完整的分离线都建不起来。奥巴马时期喊了十年“稀土自主”,最后企业还双双破产,只能靠中资接盘,可见没有规模预期,再有钱也不敢砸进去。 人才和时间更是规模的隐形门槛。美国稀土采矿选矿行业的从业人数,2017年居然只有24人,工程师平均年龄都58岁了,年轻人大都跑去硅谷搞科技,没人愿意干这种重资产行业。实验室里能搞出高纯度稀土没用,工业化量产需要经验积累,这可不是三五年能补上的。 建一座提炼厂光审批就要三五年,全产业链重建得花十到二十年,成本高达万亿美元,没有万亿级的规模预期,哪个资本敢接这种烫手山芋?欧洲索尔维集团之前也想试试水,最后一算规模撑不起成本,干脆半途而废了。 就算政府下场补贴,也填不平规模的坑。美国国防部给MP Materials注资4亿美元,还给出每公斤110美元的采购价,比市场价高70%,相当于用纳税人的钱给企业输血。 可就算这样,规划中的两座磁体厂全建完,总产能也才1万吨,刚够美国本土塞牙缝,跟中国占全球90%的分离产能比,连零头都算不上。 更讽刺的是,中国手里握着70%的稀土相关专利,分离成本只有西方的三分之一,这不是技术垄断,是千万吨级产能摊薄了设备、研发和环保成本,形成了别人越追越远的规模护城河。 不只是美国,其他国家也陷在规模泥潭里。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算西方稀土标杆,却要依赖马来西亚的加工厂,本土缺化工基础和工程师,环保抗议还总拖慢进度;日本喊了15年“脱中”,砸钱在海外建矿,结果对中国稀土依赖度仍达98%,本土连完整提炼线都没有;欧洲环保法规严苛,单污染处理成本就压垮了小规模项目,根本撑不起产业链。 说白了,美国不是咬咬牙就能把规模做起来的。从原料到下游,从人才到设备,每个环节都缺规模支撑,没有配套的生态根本长不起来。之前喊着“摆脱中国依赖”,结果把自己的精矿出口搞停滞了,股价跌得一塌糊涂,这就是没规模硬上的后果。 毕竟稀土产业从来不是“技术行不行”的问题,而是“规模够不够”的问题,这道坎儿,光靠咬牙可迈不过去。

0 阅读:143
兰亭说事

兰亭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