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

康安说历史 2025-10-23 18:50:40

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能回中国,此举堪有谋略,荷兰试图以断系统权限、停工资施压,却漏算闻泰早搭备用系统、换国内供应链,中国基地反超研发,推出国产SiC模块,还断荷兰研发资金,最终让欧盟车企承压!” 看完德国媒体这则报道,真得说闻泰这步棋走得太有远见了!2018 到 2020 年花 340 亿收购安世那阵,多少人说这是 “蛇吞象”,觉得一个中国企业拿不下有 60 年技术积淀的欧洲巨头,可谁能想到,闻泰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把宝押在荷兰,早就布好了全局,这谋略真不是一般企业能比的。 安世半导体当年可是全球功率芯片的巨头,2019 年光标准分立元器件就产了 900 多亿片,销售额 14.3 亿美元,在汽车电子领域更是握着全球 30% 的市场份额,大众、宝马这些欧洲车企都得靠它供货。 但闻泰接手后没被这 “欧洲光环” 迷了眼,悄悄派了大批专家去荷兰工厂,不是去守着老摊子,而是把整条产线拆解研究,一点点往中国迁。 早在 2019 年,东莞的安世工厂就已经能年产 700 多亿片芯片,占了全球总产量的 70%,到 2024 年,中国境内的产能更是占到了安世全球的 72%,等于把最核心的生产能力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这哪是简单的收购,分明是提前把 “命脉” 迁回了家。 荷兰后来那套施压手段,现在看真是可笑又无力。他们以为握着安世的总部和技术文档就能拿捏闻泰,去年 9 月底突然下禁令,冻结安世全球 30 个实体的资产,还锁死生产数据系统,甚至想停中国员工的工资,逼闻泰让步。 可他们根本没算到,闻泰早就在国内搭好了备用系统,生产数据、订单管理全有备份,东莞工厂那边一点没受影响,该出货照样出货。 更绝的是供应链,闻泰从 2021 年就悄悄换血,原来依赖欧洲的封测环节,改成和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合作,国产化率从 30% 一下飙到 82%;德国进口的磁芯换成宁波韵升的,封装用的塑封料换成江苏汉拓的,关键辅料国产化率高达 91%,还提前囤了 3 个月的核心原材料库存。荷兰想断供施压?根本没地方下手! 更让人佩服的是,闻泰不光迁了产能,还把研发重心移到了中国,硬是实现了反超。收购前安世每年专利才十几件,闻泰接手后砸钱搞研发,投入从 2019 年的 1.12 亿欧元涨到 2024 年的 2.84 亿欧元,2024 年一年就申请了 110 件新专利,是以前好几年的总和。 中国基地不光追上了荷兰研发中心,还率先搞出了 1200V 车规级 SiC MOS 模块,这可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芯片,现在已经在车企的车载充电器里量产交付,还送样给了欧洲和北美客户,反馈好得很。 反观荷兰那边,闻泰直接停了研发资金,原来的研发团队没了支持,别说搞新技术,连维持旧项目都难,这不就是活生生的 “反超” 吗? 荷兰这一闹,最后坑惨了自己的欧洲盟友。安世 80% 的产能都在中国,东莞工厂承担了 60% 以上的功率芯片封测,欧洲车企的库存本来就只够撑两周。 大众最惨,缺了安世的电池管理芯片,德国工厂日产量跌了 20%,一天就亏 4000 万欧元;宝马、奔驰的混动车生产线也停了,替代芯片至少要 6 个月认证,中低端车型交付周期从两三个月拖到半年以上,经销商那儿热门车型都加价 10% 了还一车难求。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直接发警告,要是解决不了芯片问题,就得损失 200 亿欧元,100 多万辆车没法生产,这可是关系到上百万就业岗位的大事。 说句实在的,闻泰这操作真是把 “谋略” 俩字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年花 340 亿收购时,没人看懂它拆产线、迁产能的深意,觉得是瞎折腾,现在才明白这是最稳的后手。 荷兰想借着地缘政治抢资产,却忘了芯片产业早不是某一个国家能垄断的,闻泰提前建好的国内产能和供应链,就是最硬的底气。 更难得的是,不光守住了家业,还靠中国基地的研发搞出了国产 SiC 模块,打破了技术依赖,最后让欧洲车企反过来求着供应链稳定。这哪是 “蛇吞象”,分明是 “借船出海” 后再建自己的航母,这样的远见和魄力,真得让人竖大拇指!

0 阅读:1409

猜你喜欢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