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疑难杂症的关键,不在方药,而在“病脉证治”
在中医临床中,最令人头疼的,往往不是药方开不出,而是方向错了。
很多疑难杂症,如类风湿、抑郁症,之所以久治不愈,并非中医无能,而是我们仍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凭借“病脉证治”的系统思维,用最朴素的经方逻辑,破解两个现代医学也头疼的病:类风湿与抑郁症。
一次失败,一次成功,一次顿悟。
这或许,是你真正理解《伤寒论》的那一刻。
一、核心心法回顾:什么是“病脉证治”?
“病脉证治”四字,是中医诊疗的四级跳:
病——收集线索:问其感受,察其病情,是“病”的表层。
脉——定性方向: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是“脉”的纲领。
证——综合判断:将病与脉相合,得出六经证型,是“证”的核心。
治——精准落地:方随证走,不离经法,是“治”的落点。
一切从“病名”出发的诊疗,都可能误入歧途;
唯有从“病脉证治”出发,才能真正触及病机的本质。
二、医案精讲一:类风湿关节炎——从失败到顿悟
最初的失败,恰恰是最宝贵的启示。
患者:女,43岁,类风湿关节炎,四肢关节疼痛,晨僵不利。
张医师起初根据“疼痛”“遇寒加重”等经验判断,为“寒湿痹阻”,用了小青龙汤,无效。
又猜想是“阳虚寒凝”,改用阳和汤,依然无效。
“难道类风湿真的是不死的癌症吗?”他开始反思。
直到摸脉,局势全变。
脉无力,不是实证,而是阴病。
再问:口苦、手足凉——典型的厥阴病提纲。
于是,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 合 当归芍药散。
前者和解少阳、温化水饮;后者活血利水,调理女性体质。
服药两三月后,疼痛缓解,活动自如。张医师总结道:
“这才是真正的转折点。病名再响,不如脉象一句话。”
解读:
这例医案的价值在于,它彻底打破了“类风湿=寒湿痹症”的思维惯性。
通过“脉无力”这一个关键信息,就否定了所有麻黄剂的使用方向,直接锁定三阴病——厥阴证。
这就是“病脉证治”的第一步:脉诊定方向。
三、医案精讲二:抑郁症——当情绪找到身体的出口
现代社会,情绪问题成了高发病。
在张医师看来,抑郁症并非‘心理病’,而是‘气机病’。
患者表现:心烦、胆小、易惊、多梦。
脉诊:脉有力——属实。
问诊:心烦者,热扰心胸;胆小者,少阳枢机不利。
脉有力+心烦+胆怯,合观之,为三阳合病格局(少阳、阳明并见)。
方用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加减。
柴胡和解少阳;龙骨、牡蛎潜镇安神;大黄泻阳明热;桂枝、茯苓宁心。
两月后,心烦减少、胆怯消失、睡眠恢复。
解读:
这例医案的启示是:
情绪障碍的根源,不在“心灵”,而在“气机”。
“心烦”是火扰;“胆怯”是枢机不展。
当气机得平,情绪自和。
“病脉证治”让抽象的情绪,找到了可治疗的身体坐标。
纵观两案,张庆军医师的思维,像一位中医侦探。
接案(问诊): 不预设立场,不管它叫“类风湿”还是“抑郁症”。
初判(摸脉): 有力为实,无力为虚,先给案件“定性”。
取证(辨证): 结合脉与症,锁定六经病位。
判决(处方): 方随经立,证到方出。
他不凭病名行医,也不凭经验行医,而是凭体系行医。
所谓“病脉证治”,其实是一种思维自觉——
不被症状带跑,不被方药绑架。
让医生重新成为判断者,而非“药库的搬运工”。
从类风湿到抑郁症这两则现代疾病的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伤寒论》的伟大不在古老,而在可验证、可复现。
它是一种跨越两千年的科学思维——用逻辑代替猜测,用系统取代经验。
只要掌握“病脉证治”,你就拥有了打开疑难杂症的万能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