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国内军宣工作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故意以看似漫不经心的方式,对某些尖

幕沧小澜 2025-10-24 10:52:22

我们常说,国内军宣工作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故意以看似漫不经心的方式,对某些尖端技术和武器装备进行官泄。”也就是说,在不少一闪而过的画面和相关报道中,往往暗藏着诸多“令人惊喜的好东西”。这一次,在官方军事频道官方账号发布的一则视频中,就赫然出现了“歼-11战斗机携带机载激光武器”的一幕,颇为值得关注。 国内的军宣风格一直有个习惯,总爱用这种看似随意的方式,透露一些让人惊喜的新技术。从过去的隐身机、导弹试射,到如今的激光吊舱,这种“无心之举”往往比正式发布更有分量。 歼-11作为成熟的双发战斗机,出现这种装备,显然不是偶然。它的角色更像是一块试验台,用来测试一种全新的空战武器体系。 早年飞机上装机炮,是飞行员保命的最后一手。从二战到越战,机炮救过无数飞行员的命,但也被淘汰过。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曾一度认为导弹就够用了,战斗机上不装枪炮也行。结果到了实战中才发现,导弹打不中目标时,飞行员连还手的办法都没有,不得不靠冒死撞近距离。那之后,几乎所有新型战机又重新装上了航炮。 只是时代变了。现在的空战距离更远,几乎没有谁会在几百米距离上硬拼。导弹的性能越来越高,航炮的作用也越来越小。 可航炮又不能彻底拿掉,因为它是战斗机最后的自卫底线。这时候,激光武器的出现就像打开了另一条路。 它既能像航炮那样进行近距离攻击,又省去了炮弹,打出去的不是实物,而是一道光。 激光的速度就是光速,没有飞行时间,没有提前量,它照到哪里,目标就受损。飞机一旦装上这种装备,就能在更远的距离上实现瞬间打击。 更关键的是,激光不需要弹药,只要够电,就能一直打下去。想想看,如果战斗机能在十公里外用激光击伤对手,那空战的形态就会彻底改变。 当然,目前歼-11机翼下挂的这套激光系统,离真正的实战还早。它目前的样子,更像是一种试验装置。外挂的吊舱虽然方便测试,但增加了飞行阻力,也破坏了飞机的隐身外形。 这种形态只是过渡。真正未来的方向,是和机体融为一体的“内置激光系统”,不会再占挂点,也不会被雷达轻易发现。那时候,激光不只是外挂的武器,而会成为战机身体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歼-11翼下的这个吊舱,不只是一次技术展示,它预示着一种新的战斗理念。 过去大家比拼是谁的导弹更远、谁的隐身性能更好,而未来,可能比拼的是谁能让光束先打出去。 激光武器的意义不只在“先进”,它可能重新定义空战的节奏,让决斗从电光火石的导弹交锋,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光速较量”。 今天的这个吊舱还在测试阶段,但它背后的技术突破,意味着中国的机载激光武器已经走出了关键一步。 当未来的国产六代机服役时,也许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弹机,而是带着“光之利刃”的新型空战平台。 那时候,空战不再是拼速度和机动,而谁能更早发射出一束致命的光,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歼-11下那枚看似平凡的吊舱,也许正是通往那个时代的起点。

0 阅读:142

猜你喜欢

幕沧小澜

幕沧小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