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比利时反对没收俄罗斯被冻结的资产?其实并不是它反对,而是它不想独自承担风险,因为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中,90%在总部位于比利时的欧洲清算银行。因此,比利时要求所有持有俄资产的成员国共同参与并签署连带责任协议。 其实想想挺有意思的,欧洲有两个公约规定了,主权国家的资产享有司法管辖豁免权,除非自愿放弃。而一帮欧洲的绅士们,穿着燕尾服打着领结,文质彬彬的坐在长桌旁,绞尽脑汁的想着怎么用说得过去的理由,把别人的家的钱给分了。德国总理默茨说要确保资金回流欧盟国防工业,梅洛尼强调要遵守国际法,这不就是典型的既要做又要立吗。 所以比利时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很合理的要求:要动可以,但所有成员国得一起上,签个连带责任协议。说白了,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不仅仅是推卸责任,而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量。 俄罗斯方面已经放话,任何单方面没收其资产的行为都将被视为“盗窃”,并会采取对等的反制措施。这些反制可能包括法律诉讼,甚至是在其他领域对欧洲企业进行打击。 如果只有比利时因为欧洲清算银行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唯一靶子,那对它这个金融中心来说,风险实在太大了。它希望将这个潜在的“雷区”变成整个欧盟共同面对的挑战。 这盘棋下到这里,就变得非常有意思了。欧洲大陆向来以法治和规则自居,国际法中关于主权国家资产享有司法豁免权的原则,几乎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石之一。 除非一个国家自愿放弃,否则任何人都不能动它的核心资产。可现在,一群西装革履的欧洲精英们,坐在富丽堂皇的会议厅里,却在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能找到一个既不彻底撕破脸,又能名正言顺地把别人家的钱给用了。这种场面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 德国的政治人物们公开表示,没收来的资金应该回流到欧盟的国防工业,用来增强自身的防卫能力,这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是为了集体的安全。 意大利的领导人则反复强调,无论做什么决定,都必须在遵守国际法的框架内进行。这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恰恰反映了欧盟内部那种典型的“既要做又要立”的矛盾心态。他们既想获得这笔巨额资金带来的实际利益,又想维护自己长期以来树立的“规则守护者”的形象。 为了解决这个两难困境,欧盟内部开始出现一种更“聪明”的讨论。他们不再纠结于是否直接没收那笔高达两千多亿欧元的本金,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这些资产产生的“额外收益”。 也就是俄罗斯被冻结的债券每年产生的利息,这笔钱虽然数额小得多,大概也就几十亿欧元,但在法律上似乎更容易找到突破口。 支持者认为,这笔利息并非俄罗斯的原始资产,而是因制裁产生的“意外之财”,动用它对主权豁免原则的冲击相对较小。这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禁区边缘,小心翼翼地试探着,想看看究竟能走多远而不会触发警报。 然而,即便是这种“只取利息”的方案,也并非万无一失。法律专家们警告说,这依然可能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如果今天可以因为政治原因没收一个国家的资产利息,那么明天会不会有其他国家用类似的理由,对欧洲国家的海外资产下手? 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规则和信任之上。一旦这种信任被打破,各国可能会开始恐慌性地将资产从他们认为不安全的司法管辖区撤离,对欧洲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造成长远伤害。这盘棋的每一步,都牵动着未来的格局。 最终,这场围绕俄罗斯资产的博弈,已经远远超出了钱本身。它变成了对欧洲团结、法律智慧和战略远见的终极考验。 比利时小心翼翼的姿态,德国务实的诉求,意大利对规则的坚守,以及背后来自大西洋彼岸的压力,共同构成了一幅复杂的政治图景。他们试图在现实的迫切需求与长远的法律原则之间,走出一条完美的钢丝。 那么,这种绞尽脑汁寻找理由的行为,究竟是一种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之举,还是对自身所倡导价值观的微妙背叛?当规则可以被轻易地“变通”时,它还剩下多少约束力?这或许才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