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刚与澳大利亚签署稀土合作协议,紧接着,特朗普宣称:“大约一年后,我们会拥有海量的关键矿物和稀土,多得让你不知如何处置。”据CNBC报道,美国财长称:西方国家的稀土统一战线正在构建,美国官员正与“欧洲盟友、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和亚洲友好国家”就应对稀土管控举措展开谈判。 这些表态,幼稚得如同小孩过家家。毕竟,重稀土的完整产业链绝非一两年就能建成。到头来会发觉,美国最擅长的还是吹嘘,行动力愈发糟糕。特朗普执政大半年,吹破的牛皮数不胜数,国内几百万人的抗议活动便是最好的例证。 这番豪言壮语听起来确实提气,但只要稍微扒一扒稀土这行当的里子,就会发现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秀,而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工业计划。 稀土这东西,名字里虽然带个“土”,但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娇贵和复杂。它不是从地里挖出来就能用的原矿,而是一堆元素的总称,从镧到镥,再加上钪和钇,一共17个兄弟。 这些兄弟脾气各不相同,想要把它们分离开,让它们达到工业应用的纯度,那可真是个技术活,而且是个脏活、累活。 不妨把目光投向美国加州的莫利矿。这地方曾经是全球稀土产业的中心,风光无限。可后来呢?它为什么关了?原因很现实,一是环保成本高得吓人,分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带有放射性的废料,处理起来要花大钱,在美国严格的环保法规下,这笔钱足以让任何企业望而却步。 二就是来自中国的竞争。当时中国凭借更低的人力成本、不那么严苛的环保要求以及国家层面的补贴,硬是把稀土价格打了下来,莫利矿这种在商业上完全没法竞争,最终只能关门大吉。 现在虽然重新开工,但它干的其实是最初级的活——把矿石挖出来,然后打包运到中国进行深加工。 这说明什么?说明美国即便有矿,也缺少那个能把“土”变成“宝”的魔法棒,而这个魔法棒,恰恰是整个产业链里最核心、最难复制的一环。 特朗普说一年后就能多到用不完,这简直是对现代工业体系的无知。建一个稀土分离加工厂,从设计、环评、施工到设备调试、技术攻关,没有个五到十年根本别想投产。 这还只是时间问题,钱呢?技术呢?熟练工人呢?这些都是绕不过去的坎。美国现在想拉起一个“稀土统一战线”,听起来声势浩大,但每个盟友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澳大利亚有矿,但它的加工能力也有限,而且同样面临环保压力。欧洲和日本技术先进,但建厂的成本和民意阻力同样巨大。 大家坐在一起喝喝茶、发个联合声明很容易,真要掏出真金白银,在自己家门口建一个可能带来环境风险的工厂,那又是另一回事了。这种联盟,更像是“嘴上盟友”,利益面前,随时都可能各奔东西。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经济规律。中国之所以能垄断稀土加工,不仅仅是技术领先,更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成本极低的产业生态。从开采、分离到材料应用,整个链条环环相扣,规模效应让成本降到了极致。 美国现在想另起炉灶,等于要用高昂的成本去挑战一个已经成熟运转了几十年的体系。这笔账,任何精明的商人都会算。没有政府的持续、巨额补贴,私人资本根本不会进来玩。 可政府的补贴能持续多久?特朗普今天在任,明天呢?政策的连续性恰恰是美国这类大型战略项目最大的软肋。 国内此起彼伏的抗议声,已经说明其内部凝聚力的缺失,一个连内部都无法达成共识的国家,又如何指望它能领导一场需要长期投入和牺牲的全球产业革命? 所以,当这些政客们在镜头前夸夸其谈时,真正懂行的人可能都在背后摇头。这就像一群人商量着要造一艘航空母舰,却以为只要把钢板焊接在一起就行了,完全忽略了复杂的动力系统、雷达系统和舰载机起降技术。 美国现在缺的,恰恰是那些看不见的“系统”和“技术”。光有口号和联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考验的不是谁的嗓门大,而是谁的耐心更久,谁的产业链更扎实。 这盘棋才刚刚开始,但似乎有人已经急着宣布自己赢了。那么,这究竟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觉醒,还是又一次雷声大雨点小的政治表演?时间会给出答案,但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听听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