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刚宣称“独立经营能拒外部

百日依山尽 2025-10-24 16:38:48

10月2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刚宣称“独立经营能拒外部指示”,就被荷兰总部打脸说是“未经授权”。 10 月 21 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则报道,把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争议再次推到台前,安世半导体中国子公司刚通过官方渠道宣称 “具备独立经营能力,可拒绝外部不合理指示”,不到 24 小时,荷兰总部就发布声明打脸,称中国子公司的表述 “未经授权,不代表集团立场”。 时间拉回 2018 年,闻泰科技决定收购安世半导体时,整个行业都觉得这是 “蛇吞象” 的冒险。安世半导体脱胎于荷兰飞利浦半导体部门,后来被美国黑石等资本收购,手握汽车功率半导体核心技术,客户覆盖大众、宝马等国际车企,当时的估值超过 50 亿美元。 而闻泰科技彼时还是以手机 ODM 业务为主的企业,虽然营收规模不小,但在半导体领域几乎是 “门外汉”。为了拿下安世,闻泰科技联合格力电器、碧桂园等企业组成收购财团,从 2018 年下半年开始,分三次逐步收购安世股权,每次谈判都持续数月。 第一次收购就遇到了难题。安世的外资股东对中国企业的技术消化能力存疑,要求闻泰科技承诺 “5 年内不改变核心团队结构”,还附加了 “若技术外泄需赔偿 20 亿美元” 的苛刻条款。闻泰科技为了推进收购,不仅答应了这些条件,还额外投入 10 亿元用于安世荷兰工厂的设备更新,才换来 20% 的股权。 2019 年第二次收购时,又因为国际形势变化,美国监管部门以 “国家安全” 为由介入审查,导致收购流程延迟了 4 个月,闻泰科技不得不调整资金结构,通过定增募集了 80 亿元,才凑够收购款,将持股比例提升到 70%。 直到 2020 年,闻泰科技才终于完成最后一笔收购,花了近 120 亿元买下剩余 30% 股权,前后累计投入 330 多亿真金白银,如愿拿到安世半导体 100% 的股权。可全资收购不代表完全掌控,安世荷兰总部的核心技术团队和管理层大多是原班人马,对闻泰科技的管理存在抵触情绪。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安世中国子公司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2024 年,安世中国子公司营收突破 80 亿元,占集团总营收的 35%,尤其是为比亚迪、蔚来等车企定制的 SiC 模块,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也正是因为业绩亮眼,中国子公司在经营决策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加,此次宣称 “独立经营”,外界猜测可能与荷兰总部的战略分歧有关,荷兰总部想将中国子公司的部分利润投入欧洲工厂扩建,而中国子公司则希望把资金用于国内研发中心建设,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才出现了 “隔空表态” 的尴尬局面。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类控制权争议在跨国半导体收购中并不少见。2023 年,另一家中国企业收购德国某芯片公司后,也曾因 “技术转移” 问题与德方管理层产生矛盾,最终不得不更换 3 名德方高管才稳住局面。 而闻泰科技面对的情况更复杂,安世荷兰总部不仅掌握核心技术专利,还控制着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比如晶圆采购主要依赖荷兰 ASML 和德国英飞凌,中国子公司在这方面仍有依赖。荷兰总部此次否认中国子公司的表态,也被解读为想通过舆论施压,巩固在供应链管理上的主导权。 从 2018 年的艰难收购,到 2020 年的全资控股,再到如今的控制权博弈,闻泰科技与安世半导体的 “联姻”,始终伴随着跨文化管理和战略分歧的考验。这场由 “独立经营” 表态引发的风波,或许能让外界更清晰地看到,中国企业海外收购高端制造业时,面临的不仅是资金压力,还有更深层次的控制权博弈。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0 阅读:2616

评论列表

老友记

老友记

18
2025-10-24 23:03

全资控股还没有控制权?你买了间屋,别人可以随便入住吗?

QYX

QYX

13
2025-10-25 00:15

多好笑啊,安世总部指责中国子公司不服从命令。可安世是闻泰的全资子公司啊。自己都是个不孝子,好意思指责中国子公司不听话。[哭笑不得][哭笑不得]

我心永恒

我心永恒

12
2025-10-24 21:58

流氓强盗荷兰🐕

用户14xxx69

用户14xxx69

9
2025-10-24 23:02

都被收购了,还荷兰总部呢,当流氓还长脸了?

天马行空

天马行空

6
2025-10-25 00:34

所有的问题都出自那份合约上。让知情者把那份合约内容公布出来,大家也就都释然了!

用户91xxx31

用户91xxx31

5
2025-10-25 00:04

为什么不换掉荷兰高管?留这么大的雷

猜你喜欢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