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其实不知道,对中国经济贡献最大的其实是日本,日本对华投资存量截至2022年

史记越玉门 2025-10-25 10:18:41

很多人其实不知道,对中国经济贡献最大的其实是日本,日本对华投资存量截至2022年高达1300多亿美元,其中光制造业占比超60%,不过日本这么做也有自己私心!   社科院的研究早就明确,这些日资对中国产业升级、贸易拉动和技术提升都起到了实打实的推动作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丰田在华设厂就带动了周边零部件产业的兴起,松下的家电生产线更是直接解决了数十万就业岗位。   东部沿海很多制造业基地的起步,都离不开早期日资带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也能佐证,日资制造业的进入不仅填补了当时国内产业的空白,还间接完善了基础设施配套,为后续承接更多国际产业转移打下了基础。   说日本没私心显然不现实,国际投资的本质从来都是互利共赢而非无私奉献。   早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土地资源丰富,日企把生产线搬到中国,直接降低了产品的制造成本,同样一款家电,在华生产的成本比日本本土低三成以上,这些低成本产品不仅满足中国市场,还能出口全球赚取利润。   更关键的是,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能帮日企对冲全球风险,就像松下全球副总裁本间哲朗说的,中国已经成为松下海外最大市场,2023年在华业务占比达到23%,远超其他海外地区。   借助RCEP的关税优惠,日企通过在华生产基地出口零部件到东盟国家,轻松规避了不少贸易壁垒,这种布局完全是为了优化自身的全球供应链。   而且日企始终掌握着核心技术,比如在汽车零部件和电子元件领域,关键技术一直牢牢握在自己手里,本质上是想通过技术输出掌控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但日本显然没料到,中国会借着日资的东风实现快速超越。   曾经垄断中国市场的日本家电品牌,现在早已被海尔、美的等国产品牌挤到边缘,新能源汽车领域更是上演了“反杀”戏码。   比亚迪不仅在国内销量遥遥领先,还把门店开到了日本本土,反观日产的电动车在全球市场几乎没了竞争力。   这背后是中国企业持续的技术积累,日企带来的“技术外溢”被我们充分吸收,再加上自身的研发投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竞争优势。   现在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已经实现了全流程覆盖,从电池材料到整车组装,完全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这种升级不是偶然,而是我们抓住机遇主动突破的结果。   日本商会2024年的白皮书显示,56%的在华日企选择继续增加或保持投资规模,这说明他们离不开中国市场和完善的供应链,所谓的“私心”最终变成了双向绑定的共赢。   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本来就是利益交换,日本对华投资是为了自身发展,中国接纳日资是为了加速成长。   我们要清醒的是,外资能帮我们起步,但不能帮我们登顶,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主动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现在中国已经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这种角色转变正是源于我们对自主创新的坚持。   日本的经历也提醒我们,光靠技术底子不够,还要有持续的创新活力和庞大的市场支撑,这两点中国都具备,也是我们能实现反超的关键。 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从来都是实力说了算,没有永远的单方面付出,只有永恒的利益共生。   日本对华投资的故事,本质上是中国经济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成长缩影,也是全球产业链重新洗牌的必然结果。   大家觉得未来中国在吸引外资的同时,还该如何进一步巩固自身的产业优势呢?

0 阅读:142
史记越玉门

史记越玉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