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枣庄滕州出了件让人直呼“离谱”的事儿——一位女士两年前在瑞丰金行买了条125克的黄金手链,戴了两年后想卖掉换钱,结果剪开手链一看,里面居然灌满了“沙子”!这事儿一曝光,网友都炸了锅,有人说“现在连金店都敢明目张胆造假”,也有人质疑“会不会是消费者自己调包了”。 事情的经过其实不复杂。这位女士2023年在瑞丰金行买了这条手链,当时花了不少钱,毕竟125克黄金可不是小数目。今年6月,她想着黄金涨价了,想把手链卖掉赚点差价,结果回收的人剪开手链一看,里面全是细沙状的颗粒物,根本不是纯金该有的样子。女士当场就懵了,赶紧找金行理论,还报了警。店员一开始倒是痛快,当着警察的面说“可以换一条同样克数的手链”,可等女士真拿着剪断的手链去换时,金行却变卦了,说“票据和铭牌只能证明你在我这儿买过首饰,但手链已经剪断了,没法证明是当初卖给你的那条”。 这话听着就让人窝火——消费者买了两年的东西,现在出了问题,商家一句“无法证明”就想推得干干净净?更离谱的是,金行工作人员还甩锅说“不是一线员工回复的”,仿佛这样就能撇清关系。可问题是,消费者手里的票据、手链上的钢印都是明摆着的证据,商家却死活不认账,这不是耍无赖吗? 其实类似的事儿以前也发生过。有人买了金戒指,戴了几年后发现里面掺了铜;还有人买金条,回家用火一烧,直接变黑了。这些案例背后,暴露的都是一个老问题:贵金属市场的监管太松散,商家为了多赚钱,什么手段都敢用。这次的手链里灌沙子,说白了就是“金包沙”——外面镀一层薄金,里面塞点便宜的填充物,既能过检测机器的初步检查,又能降低成本。可消费者呢?花了真金白银的钱,买到的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玩意儿,这谁受得了? 更让人心寒的是商家的态度。出了问题不积极解决,反而找各种理由推脱,甚至暗示消费者“可能是自己调包了”。这种做法不仅伤了消费者的心,也砸了自己的招牌。毕竟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一件事儿传出去,整个品牌的信誉都可能受影响。 其实要解决这事儿也不难。商家该做的,是主动配合检测,查清楚手链到底是不是自己卖的,如果是,该赔赔,该换换;如果不是,也得拿出证据,而不是一味地“踢皮球”。监管部门也得硬气起来,别总等消费者投诉了才去查,平时就该多抽检,把那些“黑心商家”揪出来,该罚的罚,该关的关。 最后想问问大家,要是你遇到这种事,会怎么处理?是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还是死磕到底讨个说法?来评论区聊聊呗,说不定你的经验能帮到其他人呢! (事件来源:大象新闻)

WEDNESDAY
这么粗怎可能是125g
天空
[doge][doge][doge]
用户10xxx24
甭管这手链是真还是假,其实都是智商税,买黄金和宝石这些东西真的一点用都没有,顶多是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屁用没有,还不如买点吃的喝的,都比这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