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纽约时报》发文:“中国正在逃离美国,即便特朗普取消对华关税,中国外贸企业也难再聚焦美国市场”。 这话戳破了美国的自我安慰,关税从不是中国企业用脚投票的核心原因,真正让人却步的,是美国市场丢了做生意最该有的确定性。 美国市场的规则像坐过山车,今天能做的生意明天可能就踩了红线,企业刚投完生产线,政策风向一转就得血本无归,这种风险没人敢赌。 2025年10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刚把华为、中兴、海康威视等五家企业列入“国家安全威胁”黑名单,依据的还是2019年的旧法,可此前这些企业的设备早就在美国乡村地区用了多年。 代表55家小型运营商的美国乡村无线协会算过账,要移除这些设备得花8亿到10亿美元,不少小服务商直接面临破产风险,中国企业更怕踩进这种“投入即亏损”的陷阱。 政策的反复无常只是开胃菜,更让人头疼的是“国家安全”这顶帽子的随意性。 2021年1月小米被特朗普政府拉入“涉军黑名单”,企业被迫暂停美国市场拓展,折腾大半年后,美国法官又裁定这一决定“武断随意”,可错过的商机再也回不来了。 2025年2月白宫发布的“美国第一”投资备忘录更离谱,直接把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多个热门领域划入限制范围,甚至威胁要暂停美中所得税协定。 企业根本摸不清边界,今天做光伏出口还没事,明天可能就因“能源安全”被调查,这种模糊性比高关税更致命。 比政策摇摆更磨人的是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清华大学的数据显示,2010到2020年美国对中国发起了87起反倾销调查、81起反补贴调查,几乎每年都有新案例。 2025年9月,美国又针对中国钢铁、光伏等产品发起13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84亿美元,企业即便胜诉也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应诉,不少企业干脆选择放弃。 中国商务部曾算过一笔账,这些调查导致相关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暴跌,部分品类出口量直接腰斩,而这类调查往往没有明确标准,全凭美方主观判定。 投资环境的恶化让企业彻底寒了心。中国美国商会2024年的调查显示,21%的在美中企去年营收降幅超20%,比2022年多了8个百分点。 更关键的是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审查越来越严,哪怕是和科技沾边的项目都可能被否决,还美其名曰“防范技术外流”。 有企业想在美国设家电组装厂,从厂房选址到供应链搭建花了一年多,最后因“可能涉及智能控制技术”被驳回,前期投入的数百万美元打了水漂。 这种“先让你投入再给你泼冷水”的操作,让更多企业选择用脚投票。 美国或许没意识到,中国企业早已不是非美国市场不可。2023年一季度,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增长16%,其中手机出口增速达34.7%,而对美出口的“新三样”增速虽有88.1%,但占比已被东盟赶超。 2024年中美货物贸易总额虽有6882.8亿美元,但中国对美出口占全球份额已从2018年的19%降到15%,同期对东盟出口占比提升至22%。 毕竟东盟市场的规则稳定,签了自贸协定就不会轻易变卦,企业建一条生产线能安心用十年,不用天天盯着美国政客的发言猜政策。 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的企业都在抱怨这种不确定性。美国商协会早就公开表示,对华投资限制让他们眼睁睁看着中国市场被欧洲、日韩企业抢走。 2025年2月商务部回应美国投资限制时就点破关键:企业要的是稳定预期,不是朝令夕改的规则。 华为被禁后,美国运营商得花高价从欧洲采购设备,成本涨了三成;中国光伏企业转投东南亚后,美国本土光伏电站建设成本飙升,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美国总觉得取消关税就能把企业拉回去,却忘了企业最怕的是“今天开门做生意,明天门被焊死”。 从2018年关税战到2025年的投资限制,中国企业看透了美国市场的本质——规则可以随意改,理由全是“国家安全”,这种环境下哪怕利润再高,也没人愿意拿家底去赌。 《纽约时报》的报道其实是给美国提了个醒:做生意不是谈恋爱,光靠“取消关税”这种小恩小惠没用,得先把确定性这根基打牢了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