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伊古在安全会议上敲着桌子说“必须打造独立于中美的稀土产业”时,他强调,俄罗斯迫切需要打造独立于中美的‘自主产业’,并开发从采矿到产品制造的完整生产链的一体化项目。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 “我们不能再依赖任何人。”这句话背后的决心,映射出俄罗斯在全球稀土棋局中的困境与觉醒。作为一个拥有全球第二大军工复合体的国家,俄罗斯每年需要大量稀土来制造精密导弹、战机雷达和装甲系统,却长期受制于进口。 俄罗斯已探明的稀土储量足够自给自足,但现实是,这个资源大国在稀土供应链上却处处受制于人。 俄罗斯的稀土资源其实相当丰富,从科拉半岛到西伯利亚,稀土矿床遍布全国。问题在于,这些宝藏大多沉睡在地下,俄罗斯自己缺乏开采和加工的能力。 更关键的是,稀土不是一个单纯的采矿问题。它涉及19种特殊金属元素,从开采、分离到提纯,每一步都是技术活。俄罗斯的短板恰恰在于中下游的精炼和加工环节。 就像你有最好的小麦,却没有磨坊和面包店,最后还是得买别人的面包。 绍伊古提出的方案颇具战略眼光。在安加拉-叶尼塞区域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这个计划的核心不是简单的挖矿卖矿,而是要建立一个从矿石到高附加值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在俄乌冲突后,俄罗斯面临全方位的技术封锁和供应链断供,确保关键原材料的自主可控,已成为俄罗斯的国家安全的生命线。 当前的全球稀土格局,可以看作一场三方博弈。中国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从采矿到磁材制造,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美国则在全力重建本土供应链,通过巨额补贴扶持本国企业,但是收效甚微。 俄罗斯手握三张牌:丰富的资源储备、相对低廉的能源成本,以及在冶金和化工领域的技术一定积累。但要打出这些王牌,需要克服重重障碍。 最现实的挑战是人才、技术和设备从哪来?西方制裁下,关键设备进口受阻;专业人才流失严重;而新技术研发更需要时间和资金。 俄罗斯的稀土自主之路依旧充满挑战,私营部门是否愿意参与这种长周期、高风险的项目? 况且技术瓶颈不容小觑。稀土分离提纯需要特定的技术和经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掌握的。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脱钩断链的大背景下,俄罗斯的稀土产业建设更像是一场孤独的马拉松,缺乏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的通道。他又不愿意深度依赖中国。 俄罗斯可能会采取重点突破策略,优先发展军工和战略产业最急需的钕、镨等磁性材料。 俄罗斯可能通过能源合作换取技术支持,或者与中国开展技术合作。当然,这不是一场速决战,俄罗斯需要做好“十年磨一剑”的准备。 俄罗斯希望通过在西伯利亚建立高科技产业集群,打破资源诅咒,实现从资源出口型经济向技术驱动型经济的转型。 所有的豪赌都有代价,但有时候,不赌这一把的代价更大。当绍伊古说出“迫切需要”四个字时,俄罗斯的稀土自主已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计划,更是一场关乎未来国运的背水一战。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俄罗斯要战胜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长期依赖资源出口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