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没来…马英九icon没来~赵少康没来…几乎都没来…他来了,每一次都没落下,

顺遂皆安 2025-10-26 00:55:27

郑丽文没来…马英九icon没来~赵少康没来…几乎都没来…他来了,每一次都没落下,他就是苑举正icon。 93,台湾光复,他顶着压力也要来。 台湾光复80周年,又看到了熟悉的背影, 苑举正站在台湾光复纪念活动的会场入口,理了理身上的中山装衣角。这套衣服是他父亲留下的,布料已经有些泛白,却被他熨烫得笔挺。父亲曾是台湾光复初期的基层公务员,每次说起1945年10月25日那天,老人浑浊的眼睛都会亮起来——街上飘着五星红旗,人们举着“欢迎祖国光复台湾”的标语,连平日里严肃的日本警员,都低着头向路过的中国人鞠躬。这些故事,苑举正从小听到大,刻进了骨子里。 他在台湾大学教哲学三十多年,课堂上从不回避历史。有次讲“民族认同”,有学生举手问:“老师,现在很多人说台湾光复是‘外来政权接管’,你怎么看?”苑举正没直接反驳,而是从讲台下拿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那是他祖父的遗物。“你们看,这是1943年,我祖父在台中乡下偷偷写的日记,里面记着‘盼祖国早日收复台湾,不再做亡国奴’。”他一页页翻给学生看,字迹歪歪扭扭,却满是对祖国的期盼,“台湾从1895年被割让,到1945年光复,这五十年里,多少台湾同胞盼着这一天。说光复是‘外来接管’,是对祖辈的背叛,更是对历史的无视。” 第一次参加台湾光复纪念活动时,他刚过五十。那会儿活动规模不大,场地是民间团体凑钱租的小礼堂,来的大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有人悄悄拉他的胳膊:“苑教授,你现在是台大的知名学者,来这种活动,不怕被人说‘亲中’,影响前途吗?”苑举正笑了笑,指着墙上的台湾光复历史照片:“我怕的是,再过几十年,年轻人连这些历史都忘了。比起前途,守住历史真相更重要。”那天,他作为代表发言,从甲午战争台湾被割让,讲到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再到台湾光复后的社会变迁,台下的老人有的抹起了眼泪,年轻听众也都挺直了腰板。 台湾光复80周年那次,情况更复杂。活动前一周,就有匿名电话打给他,语气阴森:“别去凑那个热闹,不然对你和家人都没好处。”家里人也劝他,孩子正在找工作,别因为这些事让孩子受牵连。苑举正没动摇,他给孩子打了个电话:“爸爸教你这么多年,最看重的就是‘明辨是非’。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光复是历史事实,爸爸去纪念,没错。”活动当天,他提前半小时到会场,发现门口围着几个举着标语的人,嘴里喊着刺耳的口号。他没理会,径直走进会场,刚坐下,就有媒体记者围上来:“苑教授,很多政治人物都没来,你为什么坚持要来?”他拿起桌上的纪念册,指着扉页的“台湾光复节”字样:“我不是来凑政治热闹的,我是来纪念历史,告慰那些盼着祖国统一的先辈。不管谁来不来,我作为中国人,都该来。” 这些年,他因为坚持参与光复纪念活动,受了不少委屈。学校里有同事私下排挤他,说他“不合时宜”;有机构取消了他的讲座邀请,理由是“话题敏感”。可他从没停下脚步,反而把更多精力放在历史普及上。他在社交平台分享台湾光复的老故事,整理祖辈留下的历史物件,还带着学生去走访经历过光复的老人,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有次,一个曾反对他的学生找到他,递上一篇读书笔记:“老师,我查了很多史料,才知道台湾光复不是课本里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是无数中国人用命换来的。以后再有光复纪念活动,我想跟您一起去。”苑举正接过笔记,眼眶有点发热,他知道,自己的坚持没白费。 有人问他,一次次顶着压力参加活动,图什么?苑举正总是指着胸口:“图对得起我父亲的嘱托,对得起祖辈的期盼,更对得起‘中国人’这三个字。台湾光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成果,这个历史事实,谁也不能篡改。那些没来的人,或许有他们的顾虑,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更多人站出来,一起守护这份历史记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13

猜你喜欢

顺遂皆安

顺遂皆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