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10月21日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能回中国,此举堪有谋略,荷兰试图以断系统权限、停工资施压,却漏算闻泰早搭备用系统、换国内供应链,中国基地反超研发,推出国产SiC模块,还断荷兰研发资金,最终让欧盟车企承压!” 2018到2020那两年,闻泰花340亿把安世半导体整个买下来,当时好多人都觉得这是“蛇吞象”,担心拿不下这个有60年技术积淀的欧洲巨头。 毕竟安世在荷兰、德国等地有成熟的研发制造中心,还雇佣着数千名当地员工,光是近五年给荷兰贡献的企业所得税就有1.3亿欧元。但外界没看懂的是,这哪是蛇吞象,分明是借壳筑巢。 收购完成没几年,外界就发现闻泰的动作透着股精明。派去的专家表面是做技术对接,实则早把产线的核心环节拆解摸清,悄无声息就把七成产能搬到了东莞,只在荷兰留了不到一百五十人处理行政文件,等于把安世的“心脏”挪到了中国,荷兰总部只剩个空壳。 更关键的是,闻泰没把宝押在欧洲供应链上,一边给安世砸研发钱——从2019年的1.12亿欧元涨到2024年的2.84亿欧元,一边偷偷换血国内供应商,连生产设备采购单里都难见荷兰品牌的影子。 那会儿安世的经营数据也跟着水涨船高,2022年营收冲到23.6亿欧元峰值,毛利率从25%飙到42.4%,到2024年干脆还清所有债务,实现零负债运行,这底气早为后续博弈攒足了资本。 荷兰政府大概觉得抓了要害,2025年9月干脆下了狠手,一纸部长令冻结安世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还通过法庭裁决暂停闻泰创始人张学政的职务,把股份托管给第三方,想靠断系统权限、卡决策链条施压。 可他们没算到,东莞工厂早有准备,所谓“三天能独立运行”的预案不是空话,国内备用系统一键切换,封装测试产线压根不受荷兰总部影响。 商务部紧跟着出的临时管制更狠,内地封装厂直接停止对荷兰发货,荷兰总部手里的库存撑了不到七天就见了底,阿姆斯特丹郊外的总部大楼看着亮着灯,三层办公区却空空荡荡,连咖啡机都没冒过热气。 那些之前喊着“保护技术主权”的荷兰官员这下傻了眼,才明白产线开关早不在自己手里。 闻泰嘴上说着全球投入,实际早把研发资源往中国基地倾斜。安世的专利申请量最能说明问题,2022年前每年也就十几二十件,2023年突然涨到95件,2024年更是突破110件,几乎全来自中国团队的贡献。 等到荷兰那边反应过来,中国基地已经新增两条12英寸线体,直接推出国产SiC模块,把原本依赖欧洲的技术路径彻底走通。 更绝的是,闻泰干脆掐断了荷兰研发中心的额外资金,没了投入,那边别说迭代技术,连维持日常运转都费劲,所谓的“技术优势”慢慢成了摆设。 这连锁反应直接砸在了欧盟车企头上。欧洲汽车工业协会早算过账,功率半导体断供两周,焊装、总装线就得齐刷刷停摆;断供一个月,几家大厂的现金流就要碰警戒线。 德国某整车厂的生产主管那段时间天天在群里嘶吼要IGBT,可安世的订单早就倾斜到国内,欧洲业务当月就下滑86%,中国订单反倒环比涨了27%。 疫情时的芯片荒刚熬过去,这下又要面对断供,车企们只能捏着鼻子找闻泰谈,之前跟着荷兰政府起哄的架势早没了踪影。 说到底,闻泰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依赖谁。340亿买的不只是安世的牌子,更是技术图纸和产业经验,迁产能、换供应链、建研发基地,每一步都踩在点子上。 荷兰想靠政治手段卡脖子,反倒把自己的产业链软肋暴露得明明白白,最后只能看着中国基地越做越强,欧盟车企乖乖承压,这波操作确实够得上“有谋略”的评价。


随便说说
收购的安世靠中国产业赋能升级。关于拆解产线迁移产能之类我个人是不太信的,在人家国家眼皮底下迁移是不太可能的。应该是国内照着老框架另起炉灶,再国内产业赋能升级。没有专注去救荷兰的老底子。所以荷兰就急了,说什么管理不善。
江湖行走
这是为强抢找理由。
陶大
荷兰,原本就是海盗世家!
文哥
把荷兰说成冤大头了,但愿如此
用户10xxx35
这么理解,海外每一个国家或团体都会有自己的算盘,我们不要用自己的君子去揣摩小人。但是利益关键点要捏在自己手里。闻泰干得好,国家政策更好。供货不难,让步也行,人民币支付。哈哈330是真金白银,但是拿到的收益远超这个值,这才是生意。
用户10xxx10
你自己花大钱买的的完整公司,被人家找个借口就抢去了一半,还不吃亏吗
厉害了
把荷兰说成冤大头了,但愿如此
kzfe
MB的,都卖给L子了,L子愿拆拆,爱搬搬,关你屁事!
用户10xxx12
间谍撰写的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