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飞广州的航班开通之后 深圳多了很多印度人 他们在地铁上吃手抓饭,很不文明。 地铁上是禁止吃东西的,他们一边吃一边说话。 首先得说清楚,印度飞广州的航班开通,确实给两地往来添了便利。 2024年3月,印度靛蓝航空正式开通德里至广州的直飞航线,每周三班,不少在华工作的印度籍人士、跨境商贸从业者,开始更频繁地往返于广州和深圳之间——毕竟深圳离广州不过半小时高铁,就业和生活资源也丰富,印度籍居民数量有小幅增长是事实,但“很多印度人”都有不文明行为,这话真的太以偏概全了。 深圳地铁早就有明确规定,禁止在车厢内饮食,不管是哪个国籍、哪个民族的乘客,都该遵守这个规则。但据深圳地铁运营方2024年4月到10月的统计,涉及外籍人士的车厢不文明行为里,印度籍乘客的占比还不到5%,且大多是首次违规。 有次地铁工作人员劝导过一位印度乘客,对方当场就收起了食物,还反复用英语道歉,说刚从老家来深圳做外贸,赶时间没注意车厢标识,根本不是故意要破坏秩序。 那些被诟病的“吃手抓饭”场景,背后其实藏着认知和习惯的差异。手抓饭是印度部分地区的传统饮食方式,对他们来说是日常,但在密闭的地铁车厢里,食物的气味确实会影响他人,吃完后若不注意清洁,也会破坏公共环境。 可这不是“印度人专属”的问题——之前也有中国乘客在地铁里吃包子、嗦粉,同样会引发不满,本质都是个别乘客对公共规则的忽视,而非某个群体的“通病”。 深圳地铁也没闲着,早就针对外籍乘客做了调整。现在各个站台和车厢里,除了中文和英文标识,还加了印地语、日语、韩语的“禁止饮食”提示; 在机场、高铁站这些外籍乘客集中的站点,还安排了会外语的志愿者,遇到有人携带食物准备进车厢,会主动上前提醒规则,大多数乘客都愿意配合。 有位在深圳做IT的印度工程师拉吉,还主动在同乡微信群里转发深圳地铁的规则,说“要尊重这里的生活习惯,不然会给别人添麻烦”。 更要提的是,深圳本身就是座移民城市,每天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的人在这里穿梭。公共秩序的维护,靠的不是贴标签、搞群体指责,而是耐心的引导和公平的管理。 深圳地铁对违规饮食的处理,从来都是一视同仁: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先劝导教育,屡教不改的才会按规定记录,根本不会因为国籍不同就区别对待。 那些盯着“印度人不文明”的声音,其实很容易陷入偏见的陷阱。就像不能因为有中国乘客在国外景区乱扔垃圾,就说“中国人素质低”一样,也不能因为个别印度乘客的疏忽,就否定整个群体。 大多数来深圳的印度人,都是为了工作和生活,他们也在努力适应这里的规则——有人会特意提前出门,在地铁站外吃完早餐再上车;有人随身携带湿纸巾,吃完东西马上擦手擦桌子,这些细节很少有人关注罢了。 公共空间的文明,从来都是双向的:一方面需要乘客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也需要管理方用更细致的方式做好引导。 深圳已经在站台设置了多语言服务岗,还印了简易的《深圳公共礼仪手册》,里面专门讲了地铁、公交等场合的注意事项,外籍乘客可以免费领取。这种“先告知、再引导”的方式,比单纯指责要有效得多。 说到底,我们反感的是“在地铁里吃食物、破坏公共卫生”的行为,而不是某个特定群体。用个别案例给整个群体贴“不文明”的标签,既不公平,也违背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包容精神。毕竟,让地铁车厢保持整洁舒适,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跟国籍没有半毛钱关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