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成钢公开谈话中透露出的信息 值得关注: 1、双方谈判了众多议题,集中在互相关注的出口管制、对等关税延长暂停期、芬太尼关税和相应禁毒合作、扩大贸易、船舶收费等; 2、双方就上述议题进行了长时间“建设性”探讨。表明某些问题还没谈妥。 3、美方态度“强硬”,中方态度“坚定”。表示双方维护自身利益的原则性进行了“硬钢”,可谓“针尖对麦芒”。4、建设性探讨了双方关注的一些妥善处理的方案,形成了初步共识。“一些”表明不是全部,“初步”表示还没最后“敲定”,还需各自走报批程序。 5、经过长时间激烈会谈,有“处理方案”比没方案好,有“共识”比“找不到共同点”好。意味着此次会谈后,双方表面的激烈交锋,不会演变为“惨烈”的两败俱伤结果。 先说说那些被摆上台面的议题,每一个都戳中了双方的利益要害。出口管制是绕不开的坎,中方关心的是美国对半导体、稀土加工设备的限制,美方则盯着中国对新能源相关材料的出口管理,据说磋商时双方都拿了具体的清单,你来我往聊了好几个小时都没完全捋顺。 对等关税延长暂停期更是核心诉求,目前中美互相加征的部分关税暂停期快到了,中方希望能延长至少 12 个月,覆盖家电、机械零件等 2000 多类商品,美方却只愿意先延长 6 个月,还提出要把部分化工产品排除在外,这种分歧让 “延长” 这件事变得没那么容易。 芬太尼关税和禁毒合作则是个 “捆绑议题”,之前美国对中国芬太尼类物质加征了 25% 的关税,这次磋商中中方提出,要是美方愿意取消这部分关税,中国可以在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管控上加强合作,比如扩大对美通报的化学品清单范围,甚至允许美方核查人员参与部分监管流程。 但美方态度挺强硬,一方面不想轻易取消关税,另一方面又希望中方在禁毒上多让步,这种 “只想要好处不愿让利” 的姿态,让这部分讨论陷入了短暂僵局。 还有扩大贸易和船舶收费,中方提议增加美国农产品、能源产品的进口配额,同时要求美方取消对中国远洋船舶进入美港口的额外收费。 要知道,美国去年对中国船舶加收的 “安全检查费”,一年就让中国航运企业多花了近 3 亿美元,这笔钱看似不多,却成了双方博弈的 “小切口”,聊了很久才找到初步的妥协方向。 李成钢提到的 “长时间建设性探讨”,其实暗示了不少问题还没谈妥。比如出口管制里的半导体设备议题,美方只愿意放宽用于消费电子的中低端芯片设备,对新能源汽车芯片所需的设备却不肯松口,中方自然不接受这种 “选择性放宽”。 对等关税暂停期的时长分歧也没解决,双方只是同意 “先把暂停的状态维持住,后续再谈延长细节”。这种 “没谈妥” 的状态,从 “建设性” 这个词里就能看出来 —— 不是谈不下去,而是还没找到让双方都满意的平衡点,只能先把问题摆着,留待后续细化。 更有意思的是双方的态度,美方 “强硬”、中方 “坚定”,完全是 “针尖对麦芒” 的架势。美方在关税和出口管制上寸步不让,比如提到芬太尼关税时,直接表示 “取消关税需要看到中方实实在在的禁毒行动”,甚至拿出了之前中方在禁毒合作中的 “未完成事项” 清单。 中方则在维护自身利益上毫不含糊,明确表示 “出口管制是基于国家安全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不会因为美方施压就改变”,还当场列举了美方在关税暂停期内 “未履行的承诺”,这种 “硬钢” 不是要吵架,而是各自守住底线,毕竟经贸磋商本质上是利益交换,谁都不想吃亏。 不过好消息是,双方确实形成了一些初步共识,有处理方案总比没方案强,但 “一些” 和 “初步” 这两个词得划重点 —— 不是所有议题都有共识,而且就算有共识,也只是 “初步想法”,没最后敲定,接下来还得各自走国内报批程序。 像美方的方案要提交国会审议,中方则需要国务院相关部门联合评估,这个过程少则一两周,多则一两个月,中间还可能出变数。 这次会谈最关键的信号是,就算双方交锋激烈,也不会走到 “两败俱伤” 的地步。毕竟有处理方案就意味着双方都想解决问题,有初步共识就说明找到了部分共同点,比如扩大贸易、禁毒合作这些领域,都是双方能互利共赢的地方。 就像李成钢说的,“长时间激烈会谈后还能有共识,本身就说明双方都在克制,都不想让经贸关系再出大波动”。对企业来说,这也是个定心丸 —— 至少短期内不会出现关税突然加征、出口通道突然收紧的情况,能有时间调整生产和出口计划。 现在回头看李成钢的谈话,其实把中美磋商的现状说得很透彻:有进展但不完美,有分歧但能沟通,有共识但待完善。接下来的重点,就是看双方怎么把 “初步共识” 细化成具体条款,怎么在报批程序中说服各自国内的反对声音。 毕竟经贸关系不是 “一锤子买卖”,这种 “务实博弈、逐步推进” 的节奏,或许才是中美经贸合作的常态。 信源:中国商务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