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潜艇里做饭有多难?海底航行三个月,剁根排骨都有生命危险! 在海底,潜艇的“生

语蓉聊武器 2025-10-27 11:52:41

在潜艇里做饭有多难?海底航行三个月,剁根排骨都有生命危险! 在海底,潜艇的“生死线”是安静——顶尖潜艇能把噪音压到100分贝以下,普通型号也得控制在100到120分贝之间。 早年间中国091型核潜艇因噪音达160分贝,被外界戏称为“海底拖拉机”,一出海就容易被敌方声呐捕捉。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份“安静”,让做饭成了难题:剁排骨的“咚咚”声在海水里传播又快又远,一旦被敌人察觉,鱼雷可能很快袭来,所以在潜艇上,剁块排骨都算“高危操作”。 比噪音更直观的限制是空间和设备。 潜艇厨房最多容下1到2个人,转身都得侧着身子,家用的案板、锅铲根本摆不开。 更不能用明火,舱内氧气有限,明火不仅消耗氧气,还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只能依赖电炉、烤箱这类低噪音设备。 炒菜更是奢望——潜艇全封闭,油烟没地方排放,只能在厨房内循环,用不了多久设备就会积满油垢,还会污染整个舱内的空气。 温度和资源的困境让做饭难上加难。 舱内常年维持40到50摄氏度,湿度又高,一进厨房就像进了蒸笼,厨师忙活一会儿就浑身是汗,汗味混着机油味,光环境就让人没了胃口。 淡水更是“紧俏货”,全靠海水淡化机一点点处理,每个人每天的用量都有严格限制,洗菜、做饭、刷碗都得精打细算,生怕浪费一滴。 厨余垃圾更没法处理,只能装在专用袋子里堆存,三四个月的任务期下来,垃圾能堆好几吨,必须等返回基地才能清理。 其实每次出航前,部队都会做足准备。 营养师提前几周就开始计算热量,按每个潜艇兵每天4000到5000千卡的需求筹备食材——海底工作强度大,不能让士兵饿着。 新鲜食材会优先选耐存放的,比如白菜、胡萝卜、苹果,用冷藏箱密封好能保存10天左右;肉类切成块真空包装,贴上日期和份量标签,方便在海底取用。 除此之外,还会储备大量罐头、速食包,就怕新鲜食材耗尽后断粮。 出海后的前10天,算是潜艇兵饮食的“黄金期”。 这时候还能吃到新鲜的蒸菜、煮菜,虽然一天只有一顿热食,吃饭也只能在舱道边、设备旁速战速决,二十多分钟就得收拾干净,但至少能尝到新鲜味,还能冲杯咖啡、泡壶茶。 可新鲜食材一没,饮食质量就直线下降:脱水蔬菜泡发后又软又暗,肉罐头满是油腥味,水果罐头甜得齁人,饮料只剩速溶咖啡和袋泡茶,鲜榨果汁想都别想。 有潜艇兵回忆,连续吃几周罐头后,看到罐头盒就生理性反胃,把没吃完的罐头带回家,连孩子都嫌弃。 这种困境不是中国潜艇兵独有,美国同行也面临同样问题。 美国潜艇兵平时爱吃油炸肉类和土豆,出海初期能吃到蔬菜沙拉,可蔬菜保质期不到一周,之后也得靠罐头度日。 他们搞了个“意大利之夜”,每周选个晚上做披萨、千层面,可这不过是给单调饮食加了点调味,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往回追溯,二战时期的潜艇兵更苦。 德国U型潜艇没有先进的保鲜技术,食材储备也少,潜航后期艇员只能吃腌肉和硬面包,很多人因为营养不均衡生病,牙龈出血、掉头发是常事。 跟那时候比,现在中美潜艇兵的饮食条件已经改善不少,但核心困境依然存在。 更让人揪心的是潜艇兵的身心状态,1米宽的床铺要三个人轮流睡,转身都困难。 每天见不到太阳,全靠人工灯光照明,时间长了生物钟紊乱,连白天黑夜都分不清。 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法跟家人通电话,孤独感压得人喘不过气,不少人会出现抑郁、幽闭恐惧症等心理问题。 运动量也跟不上,只能在有限空间里走动,便秘成了常见病,炊事班只能特意多准备高纤维食物缓解。 有意思的是,潜艇兵在岸上的伙食却是全军顶尖的。 基地食堂里,红烧肉、蒸鱼、水果沙拉样样齐全,一天三顿加两顿夜宵,人均每餐标准是普通部队的2倍,出海还有额外补贴。 可一到海底,这些待遇全成了“画饼”——不是部队不给,是海底环境根本不允许。 有人把潜艇饮食和空间站饮食做对比,差别格外明显。 航天员在空间站能待半年,舱内温度适宜,有窗户能看地球、看星星,能收快递、连网看电视,新鲜食材定期补给。 可潜艇兵在海底,连呼吸的空气都要靠设备循环,哪有这样的待遇? 说到底,潜艇里做饭难,不是技术差、物资少,而是海底环境太特殊。 为了隐蔽生存,潜艇兵只能在饮食上妥协,哪怕拿着全军最高的伙食标准,也得啃罐头、吃简餐。 他们在海底默默守护海疆,连顿热乎的家常菜都难吃上,这份付出,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和敬佩。 那么到最后,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50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