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主席正在中南海内批阅文件,突然,卫士在门外报告说,有一位叫李治的首长要见他,腰里还别着枪。毛主席眼睛一亮,大笑道:“别说带着枪,就是带着刀子也让李治同志进来!” 1950年春日中南海菊香书屋的静谧被一阵急促脚步声打破。当警卫报告有位佩枪将领求见时,毛泽东搁下毛笔轻笑:“可是永新来的李治?莫说带枪,就是带着刀子也请进来!” 1931年初,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毛主席在红军总医院院长贺诚的陪同下,到医院慰问伤员。 在那里,他注意到一位正在认真工作的新医生,经介绍得知此人名叫李治,原是国民党师长张辉瓒部下的军医,在之前的战斗中被俘后加入了红军。 毛主席亲切地与李治交谈,得知他是江西永新人,还是爱人贺子珍的老乡后,风趣地说:“我和你也算得上半个老乡。” 这番谈话打消了李治的紧张情绪。毛主席鼓励他“弃暗投明”,不要有顾虑,要“大胆工作,用自己的医疗技术为红军伤员解除痛苦”。 这次会面为李治在红军中的事业以及他与毛主席的深厚情谊拉开了序幕。 长征途中,李治以其精湛的医术成为了领袖们健康的坚实后盾。 1935年3月,在贵州盘县,贺子珍为掩护战友不幸被敌机炸成重伤,生命垂危。 李治闻讯后立即赶来进行急救手术,稳定了贺子珍的伤势。 毛主席得知后连夜赶来,在战事紧急的情况下,将贺子珍的治疗重任托付给李治,李治坚定地承诺:“主席,你放心去吧,我会尽心尽力的!” 在接下来的四个月艰苦行军中,李治克服重重困难,精心治疗,最终使贺子珍转危为安。 不久后,在过草地时,周恩来总理突发急性肝化脓,高烧不退,情况万分危急。在 当时极度缺乏医疗条件的状况下,李治果断提出了风险极高的“穿刺引脓”方案,并在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本人同意后,成功实施了手术,挽救了周总理的生命。 这些经历让毛主席对李治的医术和品格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信赖。 红军到达陕北后,李治因长期过度劳累和营养匮乏而病倒,且病情严重。 毛主席得知后非常关切,不仅立即派了资深的医学专家傅连暲为他诊治,还委托贺子珍带着一篮子鸡蛋前去探望。 更令人动容的是,毛主席亲笔写了一张纸条让贺子珍带去,上面写着:“李治同志不能死!” 这张简短的纸条,语言朴实却充满了真挚的关切和极高的评价。 看到纸条后,李治十分感动,热泪盈眶地对贺子珍说:“请告诉毛主席,李治死不了,我还要给全军将士治病哩!” 新中国成立后,李治继续在医疗卫生战线工作。 据称,在1950年,李治曾有一次需要紧急向毛主席汇报工作。 当他来到中南海时,警卫员因其腰间佩枪而有所迟疑。毛主席在屋内得知后,当即表示:“快,带他进来!他就是带刀也能进!” 李治见到毛主席后,说了此行目的。 原来,刘伯承将他挖到南京军事学院卫生部担任部长,可卫生部除了他什么器材也没有。 当周恩来听闻李治开口要三千万旧币时,拍腿大笑:“刘帅这是借你的脸面讨经费哩!” 毛主席听到是为了建设卫生部,大手一挥,添了个零,批给他三义旧币:“医疗卫生乃百年大计,钱要花在刀刃上。”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特别是在那段特殊时期,李治因其曾在国民党军队服役的经历而受到冲击。 当被诬陷为“国民党特务”时,这位老将军情急之中说出了:“毛主席都不让我死,你们怎么能说我罪该万死啊。” 在逼问下,他回到家中,从一本医学书籍里取出了那张珍藏多年的、已经发黄的纸条——“李治不能死!——毛泽东”。 毛主席的亲笔字迹震慑住了这些人,这张纸条在关键时刻成为了他的“护身符”,保护他度过了难关。 这张小小的纸条,跨越了三十多年的时光,最终守护了它的主人,这或许是毛主席当年写下它时未曾预料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