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里她被薅着头发撞墙、扇耳光,副校长路过都不管,最后却被说‘是好朋友打闹’?

梦幻鄂王城 2025-10-29 01:35:47

“监控里她被薅着头发撞墙、扇耳光,副校长路过都不管,最后却被说‘是好朋友打闹’?”近日,内蒙古额尔古纳市第二中学初三女生小郝(化名)被同学连续殴打13次后确诊精神分裂的事件,因校方“不构成校园欺凌”的回应的警方“行拘不予执行”的处罚,引发全网强烈愤慨。 异常要钱背后:一个月被打13次,副校长目睹未制止 2025年6月,原本乖巧的小郝突然变得“反常”:表情呆滞、拒食失眠,一个月内频繁向家人要钱,理由从“买文具”到“交资料费”牵强多变,甚至向小姨索要600元。直到小姨到校追问,才从同学口中戳破真相——小郝长期被同班女生高某(化名)殴打,“不给钱就揍,已经被打怕了”。 在家长强烈要求下,警方调取监控的结果令人震惊:5月7日至6月20日短短44天里,高某在教室、走廊等公共区域,先后13次对小郝实施暴力——扇耳光、拳打脚踢、掐脖子、连推带搡,小郝全程未敢反抗。更让家属崩溃的是,5月21日傍晚,高某当众殴打小郝时,该校副校长林某从旁路过,却未上前制止。 “一开始只是撕书,后来直接动手,每周都打好几次。”另一名曾被高某欺负的学生证实,多名同学曾向校领导反映情况,但始终无下文。而小郝因害怕报复,长期隐瞒遭遇,直到精神状态彻底崩溃才被发现。 悲剧升级:弃考后确诊精神分裂,治愈希望渺茫 频繁的暴力彻底摧毁了小郝的生活。2025年6月,临近中考的她因精神异常被迫弃考,被家人送往哈尔滨某医院就诊,初诊为“情绪障碍”。但病情并未好转,8月起,小郝出现暴躁打人、胡言乱语等症状,反复哭喊“别打我,我害怕”“我不是傻子”。 8月25日,家属筹钱带小郝前往呼伦贝尔某精神卫生医院复查,最终确诊为“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医生明确表示,病情大概率与“长期遭受过度惊吓”相关,且治愈可能性极低,需长期依赖药物控制。 “她之前轻度抑郁已经治好了,是校园暴力把她逼回了绝境!”王女士哭诉,为照顾女儿,她早已辞掉工作,全家仅靠丈夫打零工维持生计,而后续治疗费用已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 争议处理结果:打人者行拘不执行,校方否认校园欺凌 事件曝光后,当地警方于7月22日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高某(15岁)多次殴打他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决定对其行政拘留15日并罚款1000元,但因未满16周岁,依法“不予执行拘留”。高某家长曾提出5万元和解,被小郝家属拒绝,“我们要的是公正,不是钱”。 而校方和教科局的回应更引发舆论哗然。额尔古纳市第二中学校负责人称,小郝与高某“关系很好,经常一起上下学吃饭”,肢体冲突“时间短、很快和好”,校园欺凌防治委员会研判后,认定“不构成校园欺凌,无蓄意伤害”。 额尔古纳市教科局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已对校长予以诫勉谈话,副校长、班主任给予警告处分(取消评优、调离岗位等),但坚持“两人关系特殊,难以界定打架”。对于小郝的病情,该负责人称“需综合家长、社会等压力因素”,建议通过法律诉讼划分责任,并表示会协助申请民政救助。 专家驳斥:“好友论”站不住脚,欺凌认定存程序瑕疵 “以‘关系好’否定校园欺凌,完全不符合法律定义。”长期关注校园暴力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向阳明确指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欺凌的核心是“蓄意通过肢体、语言等手段实施欺压,造成人身或精神损害”。 杨向阳表示,本案中高某在年龄、心理状态上占绝对优势,存在“殴打+索财”的双重侵害,且造成小郝精神分裂的严重后果,完全符合校园欺凌的认定要件。“所谓‘友好’,可能是受害者因恐惧形成的‘被迫顺从’,不能成为施暴者免责的理由。” 此外,专家还指出,校方在认定过程中未通知小郝监护人参与,程序存在明显瑕疵,家长可依法向教育部门申诉。而警方对15岁施暴者“行拘不执行”的处罚,虽符合法律规定,但也让公众对“未成年人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再次产生质疑。 目前,小郝仍在接受药物治疗,家属已准备通过法律诉讼追究相关方责任。这场悲剧留下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伤痛,更戳中了校园欺凌治理中的漏洞——当“未成年人保护”成为施暴者的“保护伞”,当校方的“和稀泥”漠视受害者的痛苦,如何才能真正为孩子们筑起安全的校园防线?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梦幻鄂王城

梦幻鄂王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