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之争,只要荷兰没道歉认错,没把安世半导体完好无损的还给中企,那么我们某种意义

冷紫叶 2025-10-30 11:46:03

安世之争,只要荷兰没道歉认错,没把安世半导体完好无损的还给中企,那么我们某种意义上就输了。理由很简单,安世半导体是闻泰科技100%的全资子公司,荷兰所谓的强制接管,就是明抢。 2025年9月30号,他们突然下了道部长令,要求安世半导体全球30多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甚至人员都不许动,冻结期直接给了一年。紧接着当地法院又跟上,把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的CEO职务给暂停了,还逼著要任命一个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董事,把几乎所有股权都交给第三方托管。 更讽刺的是,他们搬出的法律是1952年以来就没真正用过的老条款,说是为了“国家安全”,可连荷兰自己的分析人士都不信,荷兰智库专家范德普滕直接戳破,这背后没美国的影子才怪,哪是什么巧合。 闻泰科技当时直接就炸了,发声明把这事儿定性成“借政治压力剥夺股东权利”。这话一点没夸张,安世半导体2024年的营收规模都到147亿人民币了,是闻泰科技半导体业务的核心支柱。突然遭这么一手,市场用脚投票最直接,10月13日闻泰复牌就一字跌停,超160万手卖单压在上面,投资者用真金白银表达了恐慌。 这还只是表面损失,更深的伤在商业规则上,如果花真钱合法收购的资产,能被对方随便用“国家安全”的帽子抢过去,那以后中企还敢去海外投资吗? 有人说中方已经反杀了,毕竟安世半导体近八成的芯片产能其实都扎根在中国境内,荷兰抢的不过是个总部空壳。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安世中国确实很快发了声明,说荷兰总部免掉张秋明副总裁职务的决定在中国境内没用,自己业务一切正常,还开始用人民币结算供货。 但产能在中国不代表损失能忽略,安世是全球汽车芯片的“独苗”供应商,好多芯片根本没替代品,欧洲86%的龙头企业都从中国基地采购芯片,连航空航天和国防企业都依赖它。荷兰这么一闹,全球供应链直接抖三抖,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都发了警告,说可能要大规模停产,这损失最后还是得产业链上的企业扛。 更关键的是法理和规则上的被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早就表态,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搞歧视性做法,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也专门跟荷兰经济大臣通话,逼着对方给说法。 可荷兰方面嘴上说愿意沟通,行动上半分不让,还狡辩没受美国施压,这种自欺欺人的态度最让人窝火。他们心里门儿清,安世的技术和产能都在中国,抢到手的不过是个管理壳子,但就是硬撑着不松口。 这种僵持背后,其实是对商业契约精神的践踏,荷兰一直标榜自己是“自由主义贸易”的标杆,结果为了迎合地缘政治,直接动用战时性质的法律干预企业股权,连自己人都觉得意外,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的专家都说,这是前所未见的行事方式。 如果这种做法能被默许,那以后任何国家都能找个借口,把中企的海外资产扣下来,国际投资的根基就动摇了。闻泰科技董事长杨沐在投资者会上说要守稳中国业务,这话听着提气,可谁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资产被人霸占着? 欧盟那边其实也慌了神,法国总统马克龙喊着要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看着挺凶,其实就是虚张声势。彭博社早说了,真跟中国搞贸易对抗就是经济自杀,欧洲汽车业现在命悬一线,哪敢真撕破脸? 欧盟高官偷偷跟中方开了近两小时视频会,求着找解决方案,这态度已经说明一切了,加拿大倒是看得明白,赶紧凑上来想建“战略关系”,跟欧洲的僵硬形成鲜明对比,说白了就是不想跟着趟这浑水。 但不管欧洲怎么慌,加拿大怎么站队,核心问题没解决就是没解决,安世半导体是闻泰的全资子公司,这是铁打的事实。荷兰一天不道歉,一天不解除资产冻结,不把管理层和股权完整还给闻泰,就意味着这种“明抢”行为没被纠正。 就算我们守住了国内产能,可海外资产被非法侵占的口子没堵上,以后类似的事儿可能还会发生在其他中企身上。 这事儿的本质不是产能争夺战,是规则主导权的较量,荷兰赌的是中方会因为供应链影响妥协,可他们忘了,中国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从来不是说说而已。安世中国已经明确表态,业务运营不受外部影响,法律武器也准备就绪。但再有力的反制,也不如让对方认错还回资产来得彻底。 毕竟道理很简单,自家的东西被人抢了,对方不还回来不认错,再怎么说“没吃亏”,也改变不了资产被非法控制的事实。商业世界的规矩要是被这么打破,受损的不只是一家企业,而是所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信心。所以只要荷兰一天不松口,这场博弈里我们就不算真的赢,因为本该属于我们的东西,还没完完整整地回到手里。

0 阅读:95

评论列表

利剑出鞘

利剑出鞘

2
2025-10-31 01:17

必须打死

冷紫叶

冷紫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