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6月,一次全国医疗工作会议上,一向好脾气的毛主席怒了。 他拍着桌子生气地批评:“说来说去,全是城市的医疗成就!我国绝大多数人民都在农村,为什么只字不提农村的医疗成就? 谁能想到,一向温和的毛主席会在中南海的会议室里拍桌子?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长钱信忠的一份常规汇报,让主席彻底怒了。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使毛泽东极为不满。由于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1965年,毛泽东终于发怒。这一怒,改变了整个中国农村的医疗格局。 说起这事儿,得从当时的医疗现状说起。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有限的医疗资源主要投入到城市,这也没办法,人才稀缺,条件有限。新中国培养的医生大多留在城市里工作,这直接造成了城乡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毛主席其实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毛泽东对农村群众的医疗问题非常关注,他曾多次指示城市中的医院要组织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各级医院也都积极响应,临时组建下乡巡诊的医疗队为农民治病,到1965年上半年,全国城市共组织了2800下农村巡诊。但这些措施只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那天,钱信忠按照惯例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数字冰冷得让人心寒:全国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却占了75%。这意思是什么?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能分到极少的医疗资源。 听到这些数字,毛主席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终于使他在1965年发怒。只听”砰”的一声,他用力拍响了桌子,整个会议室都震了一下。他站起身来,严厉地批评道:“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这番话说得在场的干部们都懵了。平时温和的毛主席竟然这样动怒,足见这个问题有多严重。他接着说出了那句载入史册的话:“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由于毛泽东这次发怒中作出的指示是在6月26日,因此卫生部把毛泽东在这一天的指示称为”六二六指示”。 这次发怒的效果立竿见影。卫生部门马上行动起来,开始琢磨怎么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城市医院的医生大批下乡,但这还不够,农村需要的是长期在那里工作的医生。问题是,正规培养的医生成本太高,农村养不起。 于是,一个全新的医疗模式诞生了——赤脚医生制度。合作医疗的资金有限,必须培养自己”用得起”的医生。这样,不拿工资、不脱产的”赤脚医生”,便应运而生,成为合作医疗的主要实施者。这些赤脚医生大多是从农民中选拔出来的年轻人,经过短期培训后回到村里,一边种地一边看病。 别小看这些赤脚医生,他们的作用可大了。“赤脚医生”在70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最多时全国”赤脚医生”150多万人,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390多万人。他们背着药箱走村串户,虽然医术比不上正规医生,但对付个头疼脑热、小病小痛绰绰有余。更重要的是,他们就住在村民身边,随叫随到。 配合赤脚医生制度的,还有农村合作医疗。当时的农村采取合作医疗,基层医疗费用由生产大队统筹。每人每月上交1角钱,其余由大队负责。由于集体经济的扶持,农民交纳极少的费用就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健要求。这样一套制度下来,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 这套中国模式不仅在国内管用,在国际上也受到高度评价。在1974年5月的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第三世界国家普遍表示热情关注和极大兴趣。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指出,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板。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惟一典范”。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赤脚医生制度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人民公社解体后,随着集体经济基础瓦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赤脚医生制度进一步失去了组织依托和经济支撑。到1983年,全国赤脚医生下降到了120多万人。1985年,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赤脚医生的名称,规定所有农村卫生人员凡经过考试、考核已经达到医生水平的,成为乡村医生。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那次发怒的意义消失了。2003年,我国开始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赤脚医生制度奠定了今天中国乡村医疗体系的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乡村医生、新农合,都是当年那次发怒的延续。 毛主席的那次发怒,虽然过去了快60年,但它所体现的理念——医疗卫生工作要为人民服务,特别是要为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服务——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你觉得现在的医疗资源分配是否还存在城乡差距?赤脚医生那种”土专家”模式,在今天还有没有借鉴价值?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