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消息,让欧洲各国瑟瑟发抖,不是俄罗斯试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也不是“波塞

文史啊旺 2025-11-02 21:54:16

一则消息,让欧洲各国瑟瑟发抖,不是俄罗斯试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也不是“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水下航行器的测试,而是美国陆军证实,第 101 空降师第 2 步兵旅战斗队从罗马尼亚军事基地撤回肯塔基州,且不会被替换。 说起最近国际军事圈的热点,大家第一反应多半是俄罗斯那边又在搞大动作。10月下旬,普京亲自宣布测试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这玩意儿据说能飞1.4万公里,持续15小时,号称能绕过任何导弹防御系统。紧接着,又爆出“波塞冬”核动力无人水下航行器的试验新闻,这东西设计成从潜艇发射,携带核发动机和核弹头,能在沿海城市制造放射性海啸。听起来够吓人吧?西方媒体炸锅了,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公开批评,说这是“不适当”的举动,还下令五角大楼匹配俄罗斯和中国在核领域的动作。但话说回来,这些测试离欧洲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远着呢,更多是战略威慑的把戏,实际部署还得等几年。真正让东欧国家坐立不安的,是另一条看似低调的消息:美国陆军确认,第101空降师的第2步兵旅战斗队从罗马尼亚基地打包回家,回肯塔基州的福特坎贝尔营地,而且明确不会派新部队顶上。 这个决定一出,五角大楼的公告直白得很,就叫“部队态势调整”。具体来说,罗马尼亚的美军人数会从之前的1700到2000人左右,缩减到大约1000人。撤走的这支部队是轮换性质的,本来是2022年乌克兰冲突升级后派过去的,驻扎在米哈伊尔·科加尔尼恰努空军基地,主要负责黑海沿岸的防御演习和快速反应任务。他们在那儿待了两年多,参与过好几次北约的“坚定捍卫者”联合军演,模拟拦截东部威胁。现在呢?飞机一飞,卡车一开,就这么撤了。罗马尼亚国防部第一时间回应,说这不会影响本土防御,但谁都知道,这事儿戳中了东欧国家的痛点。毕竟,北约东翼的稳定,本来就靠美国这根大腿撑着,一旦抽走,空出来的位置得赶紧填,不然俄罗斯那边的小动作就容易变大麻烦。 为什么美国这个时候撤?根子还在华盛顿的战略转向。特朗普上台后,重心明显往印太地区挪,觉得欧洲这边已经稳住了,该让盟友多出点力。五角大楼的解释是,这不是从欧洲整体抽身,而是认可北约伙伴的国防能力在提升。罗马尼亚国防部长伊努特·莫什蒂亚努在简报会上直言,这反映了美国对印太的优先级调整,但美军剩余的1000人还会继续贡献威慑力。莫什蒂亚努这人背景挺典型的,1973年生在布加勒斯特,早年学国际关系,搞外交出身,后来转战政坛,2016年进国会,专管军费审查。2025年6月他刚上任国防部长,就赶上这档子事儿。罗马尼亚官方态度是“尊重决定,但不庆祝”,强调本土部队会加强巡逻,其他北约成员会补位,比如法国和英国已经表态增加轮换兵力。外交部长奥安娜·托伊乌更直接,说这会带来更强的北约整体存在感,不会让基地空荡荡的。 东欧其他国家听到风声,反应更快。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立马通过北约渠道求证,担心这会不会波及自家部署。毕竟,他们离俄罗斯边境最近,平时最依赖美国的快速增援部队。维尔纽斯和里加的官员们连夜开会,确认华盛顿没提进一步削减,但还是松了口气中带点警惕。波兰国防部长玛丽乌什·布拉泽查克公开表态,华沙还没收到任何关于本土美军调整的通知。波兰现在有两支美国装甲旅常驻,加上轮换力量,总数上万,这被视为东翼的“骨干”。布拉泽查克强调,波兰会继续推动北约东翼的连续性,但私下里,大家都清楚,这事儿像多米诺骨牌,第一块倒了,后面得盯紧。甚至有消息说,美国还计划从保加利亚、匈牙利和斯洛伐克抽调部分部队,从12月中旬开始,规模类似罗马尼亚的调整。这让中东欧国家更警觉,觉得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口号,落实起来就是让欧洲多掏腰包。 从北约整体看,这波调整不算新鲜事儿。乌克兰战事拖到现在,欧洲盟国军费开支已经上了一个台阶,2024年就有20多个国家达到GDP 2%的门槛。罗马尼亚自己也砸钱扩军,买了美制爱国者导弹和F-16战机,本土部队从4万多人扩到近10万。撤军后,米哈伊尔·科加尔尼恰努基地不会闲着,多国部队会接管日常任务,比如英国的轻型旅和法国的轮换营。北约秘书长在布鲁塞尔重申,东翼的威慑力不会减弱,联合演习照常进行。但现实点说,这事儿暴露了欧洲防务的软肋。过去几年,美国在欧洲的总兵力从8万多降到6万出头,现在又抽700多人,算小步但积少成多。

0 阅读:715

猜你喜欢

文史啊旺

文史啊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