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巴菲特曾说,韩国人非常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字是连接日本韩

韫晓生 2025-11-03 17:57:26

[微风]巴菲特曾说,韩国人非常愚蠢,他们竟然放弃了汉字不再使用!汉字是连接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一种方式,可是他们却放弃了。   (信源:百度百科——韩语)   汉字在韩国可不是 “外来客”,而是用了上千年的 “老伙计”。从公元 3 世纪开始,汉字就传入了朝鲜半岛,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汉字一直是韩国的官方文字 —— 不管是国王颁布的诏书,还是文人写的诗词,甚至老百姓用的账本,全是用汉字写的。   咱看韩国古装剧里,宫殿匾额、书信文书上全是汉字,这可不是瞎编的,是真有历史依据的。 就拿朝鲜王朝来说,当时的科举考试考的是汉字写的文章,官员上朝奏事也得用汉字写奏折。 直到 19 世纪末,韩国街头的店铺招牌、书籍报纸,还全是汉字的天下。   咱认识个研究东亚文化的朋友说,现在韩国博物馆里藏的古代文献,90% 以上都是用汉字写的,要是没点汉字基础,根本看不懂自家老祖宗的历史。   那韩国为啥后来要弃用汉字呢?这事儿得从 20 世纪说起。   1948 年韩国建国后,觉得 “一直用汉字,不像有自己的文化”,就开始推 “韩文专用政策”。当时的总统李承晚还说:“汉字是外国文字,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字。”   之后几十年里,韩国慢慢减少汉字在官方场合的使用——先是报纸、课本里的汉字越来越少,后来连法律条文、路标路牌都换成了纯韩文。   到现在,韩国年轻人基本都不怎么会认汉字了。咱之前去韩国旅游,发现街头招牌上偶尔能看到几个汉字,比如 “银行”“医院”,但问旁边的年轻人啥意思,好多人都摇头说 “不知道,只知道韩文怎么读”。   更有意思的是,韩国的身份证上,至今还得在韩文名字后面括号里标注汉字,为啥?   因为韩文是拼音文字,好多名字发音一样,不标汉字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比如 “Kim Min Ju”,可能是 “金敏珠”,也可能是 “金旼知”,没汉字真能搞混。   巴菲特说汉字是 “连接中日韩的纽带”,这话还真没说错。   咱想想,日本到现在还在用汉字,街上的招牌、课本里的内容,一半都是汉字;咱中国就更不用说了,汉字是母语。以前日韩的文人,凭着汉字就能互相写诗聊天,根本不用翻译。   比如明朝的时候,朝鲜半岛的学者来中国,跟中国文人用汉字唱和,一点障碍都没有;日本的遣唐使来长安,也是靠汉字跟中国人交流。   现在呢?韩国年轻人想看懂自家古代文献,得先学汉字;跟中日做生意,遇到汉字招牌还得查字典。   咱认识个做外贸的朋友,跟韩国客户对接时,合同里要是出现 “契约”“保证” 这类汉字词,客户还得问 “这俩字到底啥意思”,多了不少麻烦。   有次朋友发了张汉字写的 “合作共赢” 图片,客户直接懵了,说 “能不能换成韩文”,想想也挺无奈的。   这里给大家补个小知识:汉字是表意文字,跟拼音文字不一样,它不管发音怎么变,意思都不变。   比如 “水” 这个字,中日韩发音不一样,但都知道是 “H₂O” 的意思。   这种 “跨语言表意” 的特点,让汉字成了东亚文化的 “通用密码”。   韩国弃用汉字后,等于把这个 “密码” 扔了,跟中日的文化联结自然就弱了。   不过也得说句公道话,韩国弃用汉字也有自己的难处。   韩文是拼音文字,学起来比汉字简单,当年推 “韩文专用”,也是为了提高国民识字率 —— 毕竟汉字难写难认,以前韩国老百姓好多都不识字,用了韩文后,识字率从建国初的 20% 涨到了现在的 99%,这也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现在韩国国内对 “要不要恢复汉字” 也吵得厉害。   不少学者说 “没汉字看不懂历史”,建议在课本里增加汉字教学;但年轻人觉得 “韩文用着挺好,没必要再学汉字”。   去年韩国教育部还搞了个投票,结果 54% 的人支持 “小学课本增加汉字内容”,但到现在也没真正落实。   巴菲特说韩国弃用汉字 “愚蠢”,可能有点太直白了,但他说的 “汉字是联结中日韩的纽带”,确实有道理。   咱不是说韩国必须用汉字,毕竟文字选择是人家自己的事,但从文化传承和东亚交流来看,完全弃用汉字,确实丢了个重要的 “桥梁”。   最后想跟大家聊聊:你觉得韩国弃用汉字是对是错?要是东亚国家都保留点汉字使用,会不会更方便文化交流?你身边有没有人因为日韩用汉字,觉得沟通更亲切的经历?评论区里说说你的想法,咱接着唠!

0 阅读:2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