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6月22日,在中越边境线上,我国和越南举行了最后一场交换战俘的仪式。但

趣史小研究 2025-11-03 19:49:44

1979年6月22日,在中越边境线上,我国和越南举行了最后一场交换战俘的仪式。但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轮到交换越南第355名战俘许开良时,意外出现了。 咱们先把镜头拉回战争刚爆发那会儿。越南当局在国内的宣传机器是怎么开的?他们告诉士兵:“被中国人俘虏,必死无疑。”这种高压宣传,导致很多越军士兵抱着宁死不降的心态,打得极其顽固。 可现实呢?大批越军被俘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咱们这边是怎么做的?伤了的,立刻救治;饿了的,解放军士兵宁愿自己啃干粮,也把罐头和水分给战俘。进了战俘营,那待遇更是让这帮越南士兵傻眼。 首先,伙食标准远超我军普通士兵,天天有肉有奶有鸡蛋。几个月下来,被俘时一个个面黄肌瘦,遣返时倒养得白白胖胖,容光焕发。这对比,找谁说理去? 我军俘虏了117名越南女兵。按理说,战争中女俘虏的遭遇往往最惨。可咱们呢?不仅严格遵守纪律,还特意给她们买了香皂、小镜子、雪花膏、润肤霜,甚至还有发卡。 这操作,你得佩服。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优待”,这是在搞“心理建设”了。结果呢?这些女战俘没事就想找咱们的男管理员“打情骂俏”,把我们那些老实巴交的战士吓得满脸通红,赶紧跑开。 光给吃的用的还不够,咱们还给他们“上课”。很多越南战俘来自农村,大字不识一个。好,咱们开扫盲班,教他们读书写字。还给他们讲历史,讲中越关系,讲中国当年援越抗美时,是怎么勒紧裤腰带给他们送物资、送武器的。 很多越俘听完课,才第一次知道这段历史,心里那股被高层煽动起来的敌意,就这么一点点化解了。 这就是为什么许开良敢当众拒绝遣返的底气。因为他看到的,和“必死无疑”的宣传,完全是两个世界。 咱们再反过来看,越南是怎么对待我们的被俘人员的? 根据战后统计,我方被俘的238名官兵,回国后体检,超过5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症。他们在越南战俘营,每天名义上六两粮食,实际到手不到四两。 更别提那些残忍的虐待。几个腿部受伤、走不了路的我军战俘,越军在痛打侮辱后,直接枪毙,遗弃路边。健全的战俘,被拉到街上游行,当作“战果”炫耀。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所以,在那几场战俘交换仪式上,出现了极其讽刺的鲜明对比: 我方战俘归来时,跨过零公里界碑的瞬间,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在越南用的所有东西——盆、碗、生活用品,全部愤怒地砸回了越南那侧,高呼“祖国万岁!”扑到接待人员怀里嚎啕大哭。那是回家的委屈和激动。 越方战俘回去时,画风完全不同。他们很多人拉着我方工作人员的手依依不舍,有的甚至拥抱、亲吻解放军战士的脸颊。 而越南那边呢?他们为了“面子”,强行命令归国的战俘,把中国这边发的生活用品全部扔掉。但很多记者都拍到了一个细节:不少越俘在扔掉后,趁人不注意,又偷偷捡了回来。 在交换战俘的整个过程中,越南那边的小动作就没断过。 比如6月22日最后那场,他们居然在交接地挂出一条标语:“欢呼北部边界保卫战的辉煌胜利”。 这就纯属恶心人了。一场被我军28天打穿北境、首都河内告急、伤亡近6万的战争,哪来的“辉煌胜利”?我方代表当即提出严正抗议,强硬要求他们必须撤掉。越方耍无赖,最后还是顶不住压力,灰溜溜地把标语撤了,导致交换仪式推迟了一个半小时。 他们还用大喇叭对着即将过界的战俘喊话:“快点走呀!这里才是你们的祖国!”试图破坏那股“依依不舍”的气氛。 结果呢?换来了许开良那石破天惊的“拒绝遣返”。 这记耳光,扇得是真响。 咱们的“优待俘虏”,不是什么心血来潮,这是从红军时期就写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铁律:“不许虐待俘虏兵,不许打骂,不许搜腰包。” 这在1979年,已经升级为一种强大的政治自信和制度自信。我们不靠谎言和仇恨来武装军队,我们靠的是事实和人道。 最有说服力的,是来自敌方高层的反应。越南的“战神”,开国元勋武元甲大将,当时已经被黎笋集团排挤。当他了解到中国军队对自己战俘的优待后,竟然不顾个人政治风险,专门写信给中国有关方面,表示感谢。 武元甲这封信,比什么都重。它说明,哪怕是在最尖锐的敌对状态下,这种基于人道和尊重的做法,也赢得了对手发自内心的敬意。 战争是残酷的,但文明的底线不能丢。许开良的“意外”举动,和越南战俘偷偷捡回来的那块香皂,共同证明了一点:人心的向背,有时候比战场上的炮火更有力量。

0 阅读:68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